国学入门课-21古诗选读:送灵澈——刘长卿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好诗往往文字精炼,意义却不简单,因此也就造成了古人所谓的诗无达诂的特点。达是达成的,达古是言字边加一个古代的古子。
古书的解释诗无达诂的意思是说,一些诗不容易达成理解上的共识,往往可能带来多种解读。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唐代大文豪柳宗元的名篇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民G时代的前辈文学批评家叶公超曾说,独钓寒江雪可做三种解读,一是寒江里已经无鱼可钓了,大家都不来了,只有这个老人穿着蓑衣,戴着遮雨的帽子,在这里垂钓钓竿,他肯定是被生活逼迫到了这步田地的,由此可能引发我们读者对这位悲惨的老人的怜悯。二是这四句诗正构成一幅雪景,千山与万径,寒江乃至雪都是陪衬的背景,老人才是画面的中心,这时的独钓寒江雪就是一种美感的对象,由此可能引发的是我们趣味的寄托与观赏的愉悦,而绝不是怜悯。三是一个孤00的老人,在这不见人的雪中垂钓,在孤舟风雪中不惧寒冬。他的不怕孤独,他的勇于忍耐,他的超出常人的情苦,都值得我们读者敬佩羡慕。由此,我们也就认为这首诗是歌颂渔夫的美德的这三种不同的解读,第一种着眼于人道,第二种着眼于美感,第三种着眼于教育。但都是从这20个字的短视中生发出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失物打鼓。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讲三字经。
对我们今天要读的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在理解上也有类似的分歧。苍苍竹林寺,遥遥终身晚。贺篱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林策是当时一个从小出家的诗人,是刘长青的朋友,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竹林市在江苏的镇江,苍苍形容山色青翠,杳杳形容市里的晚钟,声音传得很远,而分歧则在最后一句。有人理解为诗人目送林侧上人在夕阳中背着斗笠从竹林寺出发去云游。也有人理解为诗人在竹林寺拜访林策上人后,林策上人跟诗人送别前一种理解,也许更能体现出一去不知在何处,再见不知在何时的惜别的情绪。
在青青的山林里,有个竹林寺,暮色中响起了阵阵钟声。夕阳西下时,你背着斗笠,独自走向山里,越走越远。但林策从自己所在的市里出发去远行,却不在早晨,而在晚上,这又有些不合常理,不如是在天色渐晚时送刘长卿离世下山来的。合理。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不必纠结,因为诗在某些地方,尤其是一些微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