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底层逆袭-24我们常说的‘领导力’究竟是什么
今天来聊聊领导力。先给大家讲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课本里也有也很多人复述过。比如罗振宇就复述过,隋朝末年,隋炀帝滥用民力,穷兵黩武。
第一个起兵叛乱的大臣是谁?是当时礼部尚书开国大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当时杨玄感在溧阳一带督运粮草,他看到形势动荡,就率领当地的8000船民起兵造F。杨玄感造F之后,他的好友也是功臣之后的李密前来投奔。他为杨玄感献上了战略史上颇为著名的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直接迎上去和隋炀帝打。
当时隋炀帝还在辽东前线,刚刚战败。李明觉得打这种军心不稳的残兵败将,断其归路最容易得手,而且没准儿就可以直接干掉隋炀帝。中策去打关中,也就是长安,道理很简单,长安的战略位置特别好。下策才是就近攻打洛阳,占领河南,但是李密觉得洛阳的房屋很好,粮草又多,不容易打得下来,时间一长就不好说了,你看看说的多好啊,但是杨玄感没有听李密的上策和中策,而是采取下策去攻打洛阳,最后果然就被剿灭了,那时杨玄感愚蠢吗?细想一下,不一定。刚才我们说到杨玄感起兵是在河南的,李阳手底下的8000船民都是当地人,他们跟着造F只是为了讨口饭吃,在那个时代,他们怎么可能愿意背井离乡,远征他方呢?
他们也不是正规军,战斗力肯定很弱,带着这支队伍,甭管是北上还是西进关中,谁能保准路上不被各地军官阻击?那一场败仗,军心可能就垮了也可能还没走出河南就被剿灭了。所以杨玄感只能这样就近攻打一个目标,比如洛阳,万一打了下来,一方面士气大振,可以拥有更大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河南周围有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几个大粮仓,手里有了粮草,可以吸引更多难民来投奔,这样就能用滚雪球的方式迅速壮大,换了你我在当时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战略高明与否可以理论推导,但是每个带兵的人都受制于他面临的实际情况,不是所有的高明战略都可以实施的。
紧接着,出主意的李泌也遇到了一模一样的情况。杨玄感兵败之后,李密加入了瓦岗军,也就是评书中所说的瓦岗寨。当时也有人建议他西入关中占领长安,这回轮到让李密来尝尝这个两难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