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信它,你就败了

文/龙爸开讲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信它,你就败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就是靠着老话儿活的,比如“夫弱妻强,幸福不长”、“好汉无好妻,懒汉娶花枝”、“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等等。
在家庭教育中,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老话儿,你一定知道,那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老话儿之所以都流传几千年,其中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
那么,用心理学的视角看,“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到底是什么涵义呢?
1
“三岁看大”吗?
实际上,这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一种归纳,或者说它是对孩子未来身心状况的一种预测。
用现代心理学解释“三岁看大”,可以这样说:
从孩子三岁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他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
进而可以预测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
比如,有些孩子从小就比较害羞爱哭,那他进入小学、中学后很有可能会延续这个性格特点。
更何况,孩子的大脑在3岁左右已经初步激活成功,活跃神经元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孩子很长一段时间的智力水平。
从这些方面说,“三岁看大”确实是有它的道理,对不对?
但是吧,老话儿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刻板效应”——强调整体的特征,而忽略个体的差异性。
比如,咱们在前面文章中举过的例子,“河南人都坑老乡、湖北人都很狡猾。
”
难道河南上亿人中,就没有那么几百上千个好人吗?
显然上述的说法,有“一竹竿打翻一船人”之嫌。
“三岁看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没有例外。
况且,儿童以及青春期是一个人生命中,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
孩子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环境的塑造和熏陶,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人格发生突变或者渐变,都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比如,孩子在三岁的时候非常嚣张跋扈,喜欢提出过分的各种需求,一点儿不满足就哭闹不止。
家长也拿他没有一点办法,只能有求必应。
那么,我们预测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是天下唯我独尊,成为个人至上主义者。
但是,这个“一定”还真不一定会发生。
因为孩子的人格最终形成,还要经历3到7岁的“自我形成期”和7到12岁的“性格养成期”。
一旦这两个时期孩子的原有成长环境发生改变,比如孩子从6岁开始就被送进了寄宿式学校。
又比如父母报一个育儿课,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必然也会朝着另一个方向一路狂奔。
你看,“三岁看大”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什么条件呢?
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基本稳定,不发生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原生家庭中的父母,以及孩子自己,不发生突变式地迭代升级,摧毁性地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此外,说“三岁看大”不绝对,还有一个基本依据:它忽略了人格的成长性。
即便是个体的原生家庭中的全家人都按照原来的模式思想和生活着,但孩子后来万一遇到了贵人点拔呢?
那你说了:哪儿有那么多机会,让他遇见贵人呢?
你别以为不可能发生,电影《心灵捕手》中的男主不就是后来遇到贵人获得救赎的吗?
这种机遇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制定一些规则,确认并保持自我的边界。
那这样的话,上面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性格就不会形成。
2
“七岁看老”吗?
“七岁看老”主要是从孩子的智商、情商角度来讲的。
用心理学的语言说,就是:
在孩子七岁的时候,能够基本预知孩子成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前面我们讲了孩子的智商,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等等的统一体。
而这些智力在孩子七岁的时候,已经基本成形,就像盖房子一样,房屋的框架结构已然定型。
后面的几十年时间,无非就是在这个智力框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已。
比如,一个初中生如果还是学习死记硬背、不爱动脑,让他讲题的时候,他就很难讲出题目中的思维逻辑。
那我们就可以预测:
他到了初高中,学习成绩会是下等生,他以后的职业生涯也可能会并不乐观。
你看,思维力是智商的核心之一。
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力,那这个人的人生很有可能会处处矮人一头。
当然,我这是从个人成就的角度来说的。
不过,“七岁看老”也不绝对。
它同样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孩子8岁时,家长看到孩子只会死记硬背,学习成绩倒数,心急呀!
他们向心理咨询师求助,然后他们就改变了教育方式,更注重了孩子的理解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最后,孩子利用8-12岁这四年时间,完全改掉了死记硬背的毛病。
还不止于此,随着孩子思维力的导入,孩子做题的准确率,以及做题速度都得到明显提升,人家还会举一反三了。
甚至针对一些所谓的难题,他都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你说,对于这个孩子,“七岁看老”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呢?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在3-7岁有一些情商或智商的缺陷,我们不要太于悲观。
不要以为孩子的一辈子就这样了,那都只是一种预测而已。
我们要做的是:一旦有了不好的预测,一定要想办法改变孩子的教育方法,从而改变孩子的未来。
我想,这才是先贤们总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初衷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