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测一下你是不是“完美妈妈”!其实做到“足够好”就不错

文/龙爸开讲
来测一下你是不是“完美妈妈”!其实做到“足够好”就不错
生活中的大部分妈妈都是心事挺重的。
有位老哥说:爸爸生气,都是装腔做势;妈妈生气,那是真生气。
我深以为然。
这个世界对于女人的要求远比男人苛刻。
女人付出得更多,所以对于自己和孩子的要求也往往就会过高。
就这样,很多女人都在努力地做一位“完美妈妈”。
这其中有你吗?来我们做个测试——
1
测测自己是不是“完美妈妈”
以下的选项如果刚好是你平日的写照,请你拿起纸和笔来打个勾:
01、平时吃水果的时候,你会不会把最好的部分都留给孩子呢?生活中的大部分的时候,你都在吃孩子剩下的东西。
02、自从养娃以来,已经感觉很少有自己独处的时间了。
03、感觉自己和别人聊天话题都是围绕孩子,最让自己骄傲的就是孩子的成就了,而自己却没有引以为傲的成就。
04、养育孩子中的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孩子不好的表现,你都很难跟别人启齿。
05、从孩子出生之后,你就一直想着给孩子最好的、最科学的、最优质的东西,比如玩具、早教。
如果没有达成的话,你会忍不住责怪自己。
06、你相信育儿教科书上教的都是事实,对照自己的教育窘况会觉得很沮丧。
07、只要孩子开心,自己就开心了。
08、在养育孩子上,没有谁能帮得上自己的忙。
老公照顾孩子没有自己细心,外婆和奶奶的观念落伍,保姆又笨手笨脚的……你总是忍不住这么想。
好了,现在对照一下你是否也有这种情况呢?
如果你打个勾超过了四个,你很可能就是对自己要求太高的“完美妈妈”。
2
“完美妈妈症”
我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位全职妈妈。
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她本来是一位大学助教。
可是,太高产了——第一胎是一个男娃;
在老大六岁的时候,来了第二胎,岂料竟是一对“双棒”。
那你想呀,照顾三个孩子绝对能让一个人忙得脚跟不着地儿。
唉!从此这位妈妈完全成了一个孩子奴。
她只得停薪留职,满世界围着孩子转,根本停不下来。
她曾经跟我分享过她的心情:
以前我非常想当一个完美妈妈,工作上要有表现、孩子也要照顾好。
我的人生顺序:第一是孩子,第二是工作,第三是老公。
可是,我完全没法做得好,我太忙碌了。
我整天跟老大说:你快点吧,你干嘛总是拖拖拉拉的。
有一天,我身体不舒服,整个人头昏眼花。
我很累,非常想在床上躺一会儿,但两个小孩子还得照顾呢。
暑假的时候,老大放假在家,这位妈妈开始跟老大交代:
家里只有你、我和两个弟弟。
弟弟还那么小,你要记得:如果叫我醒不过来的话,你就打电话给爸爸,你可以让爸爸来帮你。
这是妥妥的刘皇叔托孤呀 。
但她没想到:老大听了之后,开始拼命地点头,害怕极了。
孩子哭着对她说:妈妈,我以后一定会很乖,你不要醒不过来;我一定会好好吃饭,一定不会忘记带作业,妈妈你不要醒不过来。
她当时就愣住了,老大一连说了十几个自我否定的词,她这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已经给孩子造成了这么大的不安全感。
她检讨道:自己常年以来的完美要求,不仅要求自己做到100分,也要求孩子好好吃饭,好好做作业,让孩子每一处都做到最好,似乎给自己和孩子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份愧疚,这个妈妈至今还没有完全释然。
3
“完美妈妈”的真相
不管你承不承认:大部分的现代妈妈都是职场女性,或者说养孩子不过是兼职而已。
其实,这一点跟几十年前,倒是没有太大变化。
上一代人不也是如此吗?夫妻双职工、养着一堆孩子。
但是,与上一代人又很不同,因为我们的养育常识增加了。
上一辈人主要是靠本能来养孩子,而现在各种育儿课程和书籍,喂高了我们对自己和孩子的期望。
甚至很多妈妈会感觉: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做得还是不够好。
美国的《时代周刊》曾针对1600名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
拥有超级妈妈迷思的妇女,更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
但很尴尬的是:即便你真的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妈妈,也并不代表你就是孩子眼中的好妈妈。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妮·考特提出了一个概念——足够好的父母。
这是很值得每一个爸爸妈妈参考的理念。
只要能符合以下这几个原则,就能成为足够好的父母。
第一个原则,做一个有辨识力的家长。
足够好的父母在做每一个决定之前,都要分清楚到底这个决定是:
出于我们自己的需求,还是出于孩子的需求。
足够好的父母会避免把孩子作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比如,当你觉得自己很累的时候,往往希望孩子可以立刻睡个午觉,或者晚上早早入睡。
你得搞清楚:这个“早早入睡”的需求是出于你自己的需求,还是出于孩子身体状况的需求呢?
想清楚这一点很重要。
否则,我们就会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自己坚持孩子早睡是为了孩子他好。
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孩子才不这样认为呢,所以他不领情,而你常常大发脾气。
第二个原则,能妥善处理自身和孩子的情绪。
足够好的父母,能够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并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比如,当你发现自己正在烦躁和愤怒时,能否有效进行负面情绪管理?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你能否接住这份情绪,并适时共情?
第三个原则,能够充分地“爱”孩子。
不断表达爱意是亲子关系的根基。
只有孩子能够持续感受到父母的爱,他才会对社会充满信任,并拥有安全感。
你平时会向孩子和家人表达爱意吗?
当孩子和家人向你表达爱意的时候,你有接收到这些信息,并且迅速反馈给孩子和家人吗?
传统文化鼓励我们要含蓄,要喜怒不形于色。
但是在亲子关系中,这样是不合适的,爱就要大声的说出来。
另外,可以亲子沟通中多增加一些仪式感,多增加一些平等的交流方式,这个都是爱的有力表现。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