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老师,原来是这个原因,我有三招让孩子喜欢上老师

文/龙爸开讲
不喜欢老师,原来是这个原因,我有三招让孩子喜欢上老师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学校里的老师更需要孩子的热爱,或者说,孩子热爱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很多孩子,都是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耽误了该学科的学习。
显然,喜欢上老师是一个大事。
但是,总有些老师孩子比较喜欢,而有些老师孩子不太喜欢。
那为什么孩子会不喜欢这些老师呢?
1
就是不喜欢老师
也许孩子能说出一堆不喜欢老师的原因。
比如——
这个老师的声音不好听;
这个老师打扮得不好看;
这个老师生气的时候批评同学很吓人;
这个老师看我不顺眼;
这个老师总给我穿小鞋,让我难堪等等。
但是,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这些理由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为什么?
因为这个老师的方方面面,孩子都不喜欢了,以至于一到这位老师的课,孩子就有些情绪低落,很不想上。
最终这门课成了孩子讨厌的科目,一上这门课就焦虑、无聊,甚至有点烦躁。
久而久之这门课的成绩越来越差。
到这时,孩子已经厌学了。
这样的处境可谓非常不妙,因为孩子不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就放弃这门课,对不对?
其实为什么不喜欢一个人这个事儿呢,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专门研究过。
凯利对这个问题和我们一样的好奇,他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心理实验。
凯利是麻省理工的一位老师,他挑了两个他带的班级做这个实验。
有一天他突然向班上的同学宣布,接下来的几节课,他临时请了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在班级A,他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代课老师的时候说:
这位代课老师是我们实验室优秀的硕士生。
他在我们的课题组从事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对社会心理学很熟悉,过去一年的成绩都是A。
所以我这次请他来代课,是因为我觉得他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希望接下来大家可以和他相处愉快。
说完这些,凯利就把讲台交给了这位代课老师。
在班级B,凯利几乎用了一模一样的话术来介绍同一位老师,但只不过换了一个词儿——
他把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当中的热情换成了有点冷漠。
在这样的一大段话中,这么一个词的不同应该没啥影响吧,毕竟大家听一耳朵就过去了。
而且给AB两个班上课的是同一个人,相处的时间也一样长。
可是事情还真的不是这样简单。
别小看这一个词的不同,它竟然引起了同学们对代课老师态度上的巨大区别。
在A班,也就是凯利老师说“代课老师热情”的班级。
刚刚一下课,代课老师就被同学们围住了,很多同学都前来和他攀谈,有的询问课堂上的知识,有的询问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想趁机套出点题来。
甚至还有一些对老师的个人情况很好奇,问起他在麻省读硕士是个什么体验,自己将来也想读硕士,想请前辈给点意见。
而在B班,也就是代课老师被说“有点冷漠”的班级,情况却完全相反。
下课之后几乎没有人上来找他提问,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
你看明明是同一个代课老师,而且对于AB两个班的同学来说,大家都是第一次见到他,仅仅是老师的介绍语中一个词的小小差异,就引起了大家态度的巨大差别。
大家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代课老师,形成了对老师迥然不同的整体印象。
在之后的课堂上,两个班级的活跃程度也不大一样——
A班很多人争相回答问题、发表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而在B班大家死气沉沉,有人低头看课外书,有人甚至趴着睡觉。
就这样,凯利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验证了一件事:
我们对别人的印象总是从局部的小细节出发,慢慢地扩散开来,形成对别人的整体印象。
这种判断常常会以偏概全,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晕轮效应”。
一个人如果刚开始觉得好,那么我们会不断的赋予对方好的品质,觉得他越来越好。
而一开始你看到的是一个人的缺点,你可能一直都会带着消极的眼光去看待他。
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理解为啥孩子会讨厌某个老师,进而不喜欢某个科目了吧。
2
避免不喜欢老师
难道就因为不喜欢老师,孩子就要不学这门课了吗?
当然不是,也不能。
面对这个问题,并非没有办法。
首先,谨慎形成第一印象。
当我们和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形成的直观感觉叫做第一印象。
记得有一位作家,把这种感觉概括成“初感”,不过很遗憾的是这个词没有普及起来。
这种印象既然是初次的感觉或首次的印象,那往往就会先入为主。
而且它会在接下来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我们的感受。
就像凯利在实验里对代课老师的介绍中,仅仅“热情”和“有点冷漠”一词之差,却对后来同学与老师的相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是,人们的初次印象往往是片面的呀 。
因此冷静客观的对待第一印象,随时准备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比如,上第一节课时,可以让孩子按喜欢程度给老师排序。
周末时,跟孩子一起回忆一下:是哪些原因让孩子对这些老师评价不高呢?
两三周后,再帮孩子分析:这些原因对不对?
这样就不难发现: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孩子的第一印象是准确的。
其次,要注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的、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
简单说,就是“关注整体特征、忽视个体差异”。
比如平时我们所说的,湖北人都是九头鸟,河南人都坑老乡,就是很典型的刻板印象。
当这种印象形成之后,往往就很难改变了。
可是,这种印象往往来源于第N手资料,没有真实性可言。
比如在凯利的实验里,同学们喜欢或讨厌代课老师的依据,就是听了凯利的只言片语。
而平时同学之间关于某位老师的小道消息,还会加深了这个极不真实的片面印象。
所以,要谨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多去观察、接触,发现老师多方面的客观数据。
第三,避免以貌取人和环形论证。
心理学家发现:晕轮效应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以貌取人。
人们很容易觉得人的长相和性格、能力、品德等内在品质相关联,但实际上二者毫无关系。
这种以貌取人的推断往往只不过是一种偏见。
所以,打破“孩子不喜欢老师”这一魔咒的关键还得是:引导孩子去多关注老师的教课水平,老师对同学们的关爱,以及老师的内在品质等等。
多方位的了解,才能让孩子有效地摆脱以貌取人,避免陷入“环形论证”的死循环。
什么是“环形论证”呢?
我们举例来说。
比如——
某次老师批评孩子“不认真写作业”,孩子开始心生怨气,觉得老师喜欢批评人。
于是,孩子开始讨厌这门课,每天的这门课的作业都拖延到最后。
久而久之,孩子这门课的作业越来越潦草。
于是,老师开始经常批评他。这更让孩子确信:这个老师就是喜欢批评人,更加不喜欢这位老师了。
你看,本来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当我们带着偏见去看待时,事件就朝着糟糕的方向一路狂奔了。
如此的环形论证,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
所以,当一件事给你带来了烦恼,你首先要审视的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有没有受到晕轮效应影响,然后努力走出环形论证的陷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