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青春期建立自我认...正文

青春期建立自我认同的两个误区,这个孩子成功避开!

发布于5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青春期建立自我认同的两个误区,这个孩子成功避开!
文/龙爸开讲

青春期建立自我认同的两个误区,这个孩子成功避开!


几乎每位家长对于青春期无比重视,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也言必青春期。

但是,大家对于青春期的具体界定,却存在非常大的分歧。

比如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从12岁到18岁
但有些心理学家却认为这个阶段要延长至35岁

不过,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青春期大约是在12岁到25岁之间

那么,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是:寻找和建立身份认同

1
身份认同

什么是身份认同?

这个概念说起来还是蛮复杂的,简单地理解就是“我是谁”。


那为什么寻找身份认同,会成为青春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呢?

因为青春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它是一个断裂的过渡时期——

在生理上,孩子要面对陌生的、逐渐成熟的身体和强烈且羞耻的欲望。

在家庭关系上,一方面他要依赖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他又在不断尝试脱离。

在社会上,一方面他开始参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他又对这个社会一无所知。

所以,青春期是孩子到成人之间的过渡期

在这个时期,很多新的自我的碎片会冒出来,要厘清“我是谁”会变得非常困难。

可是只有孩子对这个问题不断探索、不断求知,他才能逐渐参与到社会中去,否则孩子就会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在这个阶段,阻碍孩子发展的障碍是什么呢?

我们说是: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并且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自我。

这个阶段的人就像生活在舞台上的聚光灯下,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受到万众瞩目——

一方面,他们很在意自己的容貌,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另一方面,这种在意本身,又带来某些羞愧。

曾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来访者,她总觉得自己不漂亮,一个人偷偷地学化妆,自己对着镜子看。

可是照完镜子以后,她一定要把妆卸掉,生怕别人说她“爱臭美、爱慕虚荣”。

那我问她:你究竟觉得谁会说你爱臭美?

她愣了一下说:所有人都会这么说


你看,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这么矛盾:

一方面,他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觉得别人正在评价自己

另一方面,这个别人又是非常笼统的,很多时候都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

看起来似乎他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可实际上他关注的不过是他自己罢了。


在青春期,出现这种特别自恋的状况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这时候,孩子还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来拼凑出自我的形象和概念。

越是找不到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对自己的形象就会越关注、越执着。

2
两种反应方式

在上面这种假想的聚光灯下,会带来两种典型的反应:

一种是对社会标准的一味顺从

既然别人的评价很重要,“打不过,就加入”嘛,那我按别人的评价来生活就好了——

别人觉得成绩好很重要,那我就要努力地去学习。

别人觉得金融专业好,那我就去学金融专业。

……

这样别人的评价就代替了自我评价的标准。

经常说的“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我得到了别人的赞扬,那我就很骄傲,否则我就很自卑。

显然,这种方式只能培养出来听话的孩子,而很难发展出坚定的身份认同。


另一种是对社会标准反抗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其实是通过反抗父母来宣誓独立个体的身份——

你觉得应该好好学习,我偏不学。

你让我循规蹈矩,我偏不听话,我偏要当杀马特。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通过坚持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宣告:我与你不同,并以此确认我是谁


其实,顺从和反抗是同一种东西的两个不同侧面,在这个基础上都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自我身份认同。

3
自我认同的确立

那身份认同最终是怎么建立的呢?获得这种身份认同的标志又是什么呢?;

我曾经服务过一个青春期的来访者。

第一次见他的样子,就像是一个美国的西部牛仔,穿着破牛仔裤和带金属片的皮鞋,还留着长长的头发。

他跟我讲,他对这个社会很愤怒,周围的大人都很虚伪、很势利,只知道让他好好学习,却从来不关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遗憾的是:这次咨询没有完成,就中断了。


我第二次见到这个小伙子是在三年以后。

当时,他已经在一所艺术院校读书了。
虽然长头发还留着,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已然大为不同:穿着白色的T恤和干净的校裤。

他说刚好到这边儿来,就过来看看我,并顺便问一下有什么解压的方法。


我好奇他的变化之大,跟他谈了很久。

原来,上次咨询后不久,他遇到了一个很好的美术老师。
老师跟他说:

你很有才华,但是你太孤独。

等你考上艺术院校就好了,那里有很多跟你一样的人,在那里你会如鱼得水。

老师还说:

你想得太多,需要学习一种方式把自己表达出来,比如画画。

这个孩子感觉自己人生的前路被照亮了。


一年后,他真的考上了艺术院校,在那里他遇到了很多跟他相似的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

这次他之所以找我咨询,就是感觉学业压力大,想学习一下解压的方法。

我问他:你不是觉得社会不公平吗?你不是觉得学习和工作没什么意义吗?那你干嘛这么努力?

他好像忘了这事,想想说:是啊,是很不公平,可是我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听到他这样说,我觉得这个孩子真的长大了。


社会是不公平的,可是我只管做好我自己的事就好了

这句话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了两个重要的道理:

首先是我的人生需要我自己来负责

我再埋怨社会不公平,再反抗社会都改变不了我要为自己负责这个事实。


其次,既便我对社会不满,也不需要说出来,我只管做好我自己的事儿就好了

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基本完成了自我认同,而不需要通过顺从或反抗来确认。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获得身份认同的标志就是这两个:

  • 能够为自己负责

  • 学会接纳自己与社会的矛盾


那么他是怎么建立起这种身份认同的呢?

再来回想一下他说的话——

首先,在专业的尝试中,他发现了自己的某些才能,并且获得了信心。

其次,他有一个能够欣赏他,并且能够被他视为榜样的好老师。

再然后,有了一群价值观相似,能够包容他探索自我的同伴。

正是这些因素帮他建立了身份认同。

从此,他不再那么关注自己,也不再那么关注别人的评价了,他逐渐克服了青春期的自恋,获得一种自我认可的能力。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青春期建立自我认同的两个误区,这个孩子成功避开!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