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开家长会吗?这个指南是真香!

文/龙爸开讲
你会开家长会吗?这个指南是真香!
很多家长都不太愿意主动跟老师沟通,往往是孩子都出事了,自己还被蒙在鼓里。
而家校沟通的最常规渠道——家长会,也常常给家长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折磨。
按说,父母多跟老师沟通,多了解孩子的情况,这不是好事吗?何至于此呢?
这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够好,怕被老师点名批评。
抑或是不愿听到老师夸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心里难受吧。
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可就错过了家长会的重点。
你想呀!现在的电话微信这么方便,每天都在网上跟老师交流着,那为什么还非要组织线下的家长会呢?
其实,网络沟通即便再方便,但还是替代不了面对面的交流。
只有在家长会中,你才能真切感知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的具体表现和问题。
更何况,这是对家校合作的最基础支持,对吧?
1
家长会流程
既然家长会这么重要,那我们要来看一下它的一般流程。
一般而言,家长会有以下四个环节:
老师会讲一下当前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
各科的任课老师介绍该学科中孩子们的学习、作业、测验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下一阶段的任务和要求,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项目。
最后,老师会谈孩子的在校表现。
如果时间充裕,老师还会留下一些家长做个别交流。
这四个板块吧,通常而言,第一项是每年更新一次。
其实是跟成长心理学有关的,家长可以当成心理课堂去听,就当是涨知识呗。
当你了解到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就更有可能顺势而为。
第二项算是家长会的一个重点了。
各个任课老师讲到的,往往都是这段时间内,孩子们在这个学科上最密集出现的问题。
也就是俗称的“过了筛子又过箩”,可以帮你和孩子把学习中最重要的短板找出来。
老师还会提示一些需要准备的学习资源,以及需要家长着重配合的方面,这些都要听仔细了。
第三项需要家长们对下阶段的主要任务,先在脑子里有一个印象。
然后及时关注家长群按老师要求的做就好了。
第四项是家长会的另一个重点。
你想呀,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与其说是教孩子知识,还不会说是在陪伴孩子成长。
所以,家长需要对孩子在校的日常表现重视起来。
而且,能被老师拿到家长会上来讲的日常表现,那一定是特别重要,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
当然,我猜最让家长感觉尴尬的应该是:很多老师会在家长会上晒孩子的成绩排名,对不对?
即便老师不批评自己孩子,但是看到PPT里面别人家孩子表现得更好,自己心里也不免酸溜溜的。
这个事情我认为得客观地看待,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比较。
我们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分数,它只不过是对自己这段时间学习效果的检测尺度,是吧?
如果连个检测都没有,学好学差连自己都不知道,那何谈进步呢?
另一方面,小升初、中考都是看分数排座座、吃果果的。
所以,在家长会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尽快帮孩子补齐短板、迎头赶上,这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
2
怎么开好家长会?
不多说,只说三点:
第一点,把家长会纳入家庭的日程。
每次开家长会,都会有不少家长迟到,这对于正在开会的老师和家长而言,绝对是一件很扫兴的事情。
究其原因,就是家长根本就没有给家长会安排日程。
既然没有期待,当然也不大可能会有好的结果。
在上述消极心态的作用下,家长只会把家长会视作添乱,开完会就忘得一干二净,毫无效果。
所以,我有三条建议:
一、一学年由同一位家长参加。
通常而言,大家都喜欢父母轮流参加家长会。
比如期中家长会由爸爸参加,期末则由妈妈参加。
其实,我不太建议父母这样轮岗,因为缺乏连续性。
如果一学年的家长会都由爸爸妈妈中的同一个人参加,那他收集到的信息就是完整的、连贯的,对于孩子的评价也会更加敏锐、客观。
二、尽量别让祖辈代劳。
俗话说:隔靴搔痒,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去参加家长会,那就不是隔靴蚤痒了,简直就是隔山打牛。
老辈人对于孩子往往会主观地“隔辈儿亲”,很难客观地看待孩子的现状与问题。
另外,老师看着老年人的风雨飘摇样儿,估计也不敢给他说孩子的实际情况,万一碰瓷儿了算谁的?
三、调试好心态。
家长会前,家长和孩子都要适度减压,尤其是孩子表现一般的家庭。
孩子担心爸爸妈妈参会归来混合双打,爸爸妈妈也往往会在参加家长会后意难平。
所以,如果心态调试不好,一次家长会就可能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墙,不光错失了良好的成长契机,还恶化了亲子关系。
第二点,依据问题清单做好准备。
家长会后,一般都会有老师的答疑环节,以及跟班主任老师单独沟通的机会。
这个时机很难得,而且老师的时间很紧。
如果没有准备问题清单,那十几个家长把老师围住穷追猛打,就是一团乱糟糟。
其实,家长只需要关注两大类问题就行了:
一类是家长最关心的学习问题;
另一类是学习之外的问题。
比如说孩子在学校里的情绪、社交等等。
对于第一类问题,家长如果想了解孩子的成绩水平,最好别问他在本班的排名。
不妨换一个问法,比如这个分数大概处于年级的什么位置?
为什么要这样呢?
一是过于在意孩子跟身边同学的比较,会让孩子过度在意排名,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是年级的排名可以看出孩子在学校的真实位置,这对于孩子将来制订升学目标,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非常有用。
如果孩子在年级位置靠前,升学问题不大,那你可以让孩子发展一点兴趣爱好,或者开阔一下视野。
但如果在年级中孩子处于中下游,那就得重视起来,最好是找个一对一突击一下。
此外,我们还可以问一下老师:孩子在学校的强项和弱项是哪些?
当然,这只是老师的认识,你别期望他认为的,跟你想的会一模一样。
所以,在问的时候,要多听少说。
当发现老师所说跟你的判断不同时,千万急赤白脸地反驳或者辩解。
最好是追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并请老师举个例子。
如此一来,既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孩子,也可以矫正自己教育孩子的策略。
学习之外呢,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是两个问题:社交和情绪。
不要小瞧了这两个事情,现在的中小学生抑郁检出率已经到了20%,也就是你身边的每5个孩子中就会有一个抑郁症。
你跟老师沟通中,就可以侧面了解一下孩子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比如在社交方面——
孩子在校参加哪些社团或学习小组?
跟同学的关系如何?
会不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
在情绪方面——
孩子在学校快乐不快乐?
有没有异常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我认识一个妈妈,她在参加家长会时,听老师说孩子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都会有些焦躁不安。
她马上就意识到应该是孩子饿了,于是她每天都会给孩子带些点心,课间的时候孩子可以吃一点。
果然,过段时间之后,孩子的专注力明显提高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