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这样笨,啥都学不会!”别信他!说这话的人忒浅薄

文/龙爸开讲
“你怎么这样笨,啥都学不会!”别信他!说这话的人忒浅薄。
问你一个问题:孩子学习中对他打击最大的一句话是什么?
恐怕很多人会说是“你怎么这样笨,啥都学不会!”
没有人可以天生坚强、一直坚强,尤其是孩子。
这种对人不对事的打击,会让孩子万分沮丧,生成强烈的无助感。
为什么这句话会有这么大杀伤力呢?
因为它的背后隐含了一个逻辑:
你的智力水平低,整个人都很差劲儿。
真的是这样呢,还是我们对智力有所误会呢?
1
智商是这么来的
其实,第一位心理学家我们以前介绍过,他就是阿尔弗雷德·比纳,智商的概念就是在他的研究基础提出的。
比纳是一位法国人,出生于1857年,家庭比较富裕,所以一直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
比纳没有读大学,通过泡图书馆不断学习、自学成才,最终成了一位的心理学家。
比纳的人脉超级广,他跟不少心理学界的大人物相熟。
刚开始他跟随著名的催眠大师沙可一起做研究。
你可能想问:沙可是何许人呢?
你没有听说过他不奇怪,但他的一个学生名气太大了,他就是弗洛伊德。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弗洛伊德。
介绍弗洛伊德的时候,我们就说过,他有几年到巴黎去跟着一位催眠大师学习催眠术,这位大师,当然就是沙可了。
在1891年的时候,比纳加入了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开始了关于智力的研究。
是不是很奇怪呀?为什么突然就想起来搞智力研究了呢?
其实,当时恰逢19世纪末法国教育界的重大变革。
怎么说?
你知道,那时候法国刚完成工业G命,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而城市的教育资源太有限,仅有400万人可以上小学,仅有29万人上得了中学,仅7万人能接受大学教育。
当时法国的教育资源的供求出现了这么大的缺口,该怎么办呢?
那只能选拔孩子了,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掐尖儿”。
关键是怎么个掐法!
我们现在选拔学生的时候,一般都是通过考试,比如中考、高考,是吧?
但那时是一百多年前呀,现代的考试制度还没有确立。
所以,在选拔孩子时,老师的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跟咱们有段时间的“推荐制”很像,我有一个表姐,就是那时被推荐上了河医大。
但是,当时的普通民众很穷,很多孩子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
所以,根本就没有老师呀,那何来“老师的推荐”一说呢?
更何况,“推荐”这个事情毫无公平可言,完全依赖于老师的主观评价。
就像咱们前面说的“被人说笨”,如果这个评价者就是20世纪初的法国老师,那会直接决定孩子的命运——他将再也无学可上。
所以,亟需一套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体系来筛选学生。
比纳认为这套智力测验标准里,应该包括人的认知推理、联想计算、记忆力和道德判断。
于是他编制了一系列的联想测验、记忆测验、图画描述、人物描写、数字计算与道德判断等量表。
比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反反复复修改了几十次,从原先的14个量表删掉了9个,又修改成7个,修修补补,终于在1908年推出了一套完整的智力测验方法。
接着,比纳在许多同学身上使用了这个测验,他发现:这套量表确实能够有效地分辨儿童的智力差异。
于是比纳认为:人们确实有一种内在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表现出创新精神以及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他发现这种能力会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而增加,所以比纳首创了心理年龄这个概念。
比纳认为:大部分人到达某个年龄以后,都能达到相对应的基本能力水平。
不过,比纳并没有提出智商的概念,它是后来由心理学家斯特恩创造出来的。
斯恩特把这个智力测验的分值和心理年龄相除,得到了标准化的智力分数,这就是智商。
2
八维智力模型
千万不要认为这个智商起源的故事已经结束,事实上到这里它才进行了一半。
在智力量表和智商概念运用几十年后的1959年,当初比纳的一位重要的合作者西蒙,却提出了质疑。
那时,已然86岁的西蒙说:智商越来越被人们滥用,已经违背了当初他和比纳的初心。
西蒙的声明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么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用一个智商分数就决定一个人的能力高低,这个评价太单一,太武断了。
换句话说,人的能力高低应该要研究得更细致、更深入一些。
那么,如果单凭智商得分不足以评价一个人的智力的话,那么智力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价呢?
这个时候故事的另一个主角闪亮登场!他就是霍华德·加德纳,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
加德纳从小热爱音乐。
在弹钢琴的过程中,他发现在自己对旋律和节奏的感知能力比一般人更强,它能区分音调之间细微的差别,但是90%以上的人却做不到。
加德纳觉得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但令人尴尬的是:这种能力在比纳的智力测验中根本无法反映出来。
于是加德纳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指标,它有多个评价维度。
在当时的美国智力测验实践中,美国的少数族裔的智商得分都显著低于白人群体。
加德纳认为:这是过去的智力评价的方式出了问题。
用这种测试方法,显然忽略掉了很多能力。
比如,在你上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同学们都只会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
所以语言和数学能力成为了重要的评价标准。如果你的语数外成绩一般,而音乐天赋很强,那你在学校里可能就不会得到重视。
但是,可能你对音调和节奏的感知确实超出平常人,这确确实实是一种独特的能力,对不对?
所以加德纳开始呼吁大家,我们要以多元的视角看智力。
他提出了一个多元的智力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人的智力有八个方面,分别是——
语言智力、音乐与节奏智力、逻辑与数学智力、视觉与空间之力;
身体与运动之力、自知自省之力、人际交往之力、自然观察智力。
显然,这种认识更符合智力的真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所采用。
说到这儿,你还认为智力可以简单地用聪明和笨能定义的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要学会欣赏并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和宝藏,找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并充分的发挥它。
如果你和孩子能有这种认知的话,外界单一的评价就再无法伤害到你的孩子了。
最后教你一个简单的办法,它能帮你找到孩子的独特能力——记录他的成就瞬间。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每周记录让你们印象深刻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一个学期之后,再来回顾一下他的成就瞬间。
相信你就能看到智商以外的好多能力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