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80%的人都踩过...正文

80%的人都踩过的3个幸福误区,有你吗?

发布于5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80%的人都踩过的3个幸福误区,有你吗?
文/龙爸开讲

80%的人都踩过的3个幸福误区,有你吗?


幸福跟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时不时就会被翻出来寻思一下:

我幸福吗?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幸福是纯粹的主观体验,那就难免仁见仁智。

那本文我们就来扒扒大家在幸福的路上,都可能踩过的那些坑。

1
人生目标只为变得幸福

亚里士多德说:

幸福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存在的全部目标和终点。

这句话如果不告诉你是此老说的,那你一定会认为是毒鸡汤吧。

实话说,亚里士多德干这种事情也不是一回两回了,现代科学的很多领域都是在批判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上面这句话也不例外,在心理学研究中它被一次又一次挑战。

很多心理学实验证明:以幸福为全部生活目标的人并不会变得更幸福


我们来看心理学家芭芭拉所做的一个相关实验。

实验者给被试看让人愉悦的电影片段。

一组人提前告知说你看完会变得更幸福,而控制组则什么都不说。

结果显示:被提前告知会更幸福的人,看完之后情绪反而变糟糕了


难道追寻幸福反而会让人变得不幸福吗?

事实并非如此。

芭芭拉发现:追寻幸福确实会让人更幸福,但是你要选对姿势——这取决于你选择哪种态度对待幸福

第一、幸福优先策略

优先把可能让自己幸福的事情安排在工作和生活中,

但是关注点却放在安排工作和生活上。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把幸福当成伴随而来的概率事件——我安排幸福的动作,但是我不期待一定会得到幸福。


第二、幸福唯一策略

这种态度与上一个迥然不同。

把幸福是生活唯一和最高意义的目标和指标

拥这种态度的人的关注点在幸福的感受本身,用中文语境讲就是“孤注一掷”,如此一来风险就会太大——如果收获不到幸福,也会十分沮丧,对不对?


而结果更是地差天别:

幸福唯一策略者对生活的满意度不断下降,

而那群持幸福优先策略的人,却明显变得更幸福了。

那现在暂停一下,你来想一想:我自己到底是哪一种幸福的策略呢?


我想起来陶吉吉的一句歌词:“爱情就像流沙”。

难道幸福不也像流沙一样吗?你越用力抓握它,它就流失得越快。

这也解释了身边的一些佛里佛气的人,手持佛珠、衣带飘飘、言语玄奥……他们天天每时每刻都在追逐幸福。
而实际上,这种人的生活往往是一塌糊涂。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用的就是幸福唯一策略,把幸福置于至高的位置,高处不胜寒。


所以,建议大家采用幸福优先策略

优先把那些让你幸福的行为安排在日常生活中。
一些重要的决策,比如换工作、去哪读书,也要综合考虑它对于幸福的影响。

当你把这些计划安排得明明白白,然后专注于做好事情,幸福就是自然而然的收获。


我主张每天一个小确幸,设计一个让自己幸福的小动作,优先把幸福的事排在工作里面去。

千万不可追求百分之百的幸福感,因为那只会让你失望的。

当你期待幸福的时候,不要想太高。
平常生活六七分,你努力到八分已经极好了。

否则,你会失望的。

2
重复过去的幸福

有一种人总是感觉过去美好、过去更幸福。

所以,他们企图重复过去的幸福时光。
比如,第一次牵手,第一次发薪,第一次看海,第一次玩雪……

为什么千辛万苦终于生活到了一个屋檐下,感觉却越来越淡了?

当年吃个冰激凌就能高兴一下午的那个小男孩、小女孩去哪里了?

其实,用经济学上的“边际递减效应”来套一下,就特容易理解这种感受了。

因为我们的大脑有耐受性了嘛,再幸福的事情你反复去做,边际效应也会迅速降低,幸福感会越来越少。


美国西北大学在1978年做过一个关于心理学的实验。

他们研究了22个中过至少30万美金彩票的人,那可是50年前呀,30万美金不低于现在700万人民币购买力。

与此同时,他们还研究了29个在交通事故中间瘫痪的不幸人。


他们发现:刚开始的几个月,中彩票的幸运儿真的幸福起来了,而瘫痪的家伙们则会变得很不幸

但是一年过去以后,两组人的幸福感都会回归平均值,这两部分人都已经适应了自己的幸福和不幸。


这种大脑的适应性能帮你释然很多事儿。

有些人都盼望穿回十年前、二十年前,到北上广多买几套房,他们认为这样就会让自己变得幸福。

其实,即便你穿回去了,你的大脑也会很快适应坐拥多套房的现状。
你的幸福感会迅速回归平淡。


那么怎样应对大脑这种适应能力呢?

有一种不错的策略叫幸福鸡尾酒

鸡尾酒嘛,就是用很多不同的饮料兑成的那种。

幸福鸡尾酒就是多学几种不同的幸福方法,隔段时间就给自己换一种,多元化的幸福会不断带来新鲜感


前段时间看设计师斯特凡的演讲《休假的力量》。

斯特凡说:一般人都是学习25年,然后连续工作40年,然后退休15年。

那为什么不把退休后的15年中的5年,穿插在工作当中的40年里去呢?换言之,每隔七年完整休息一年,这样不好吗?

后来,他真的这么做了。
在休假期间,他尝试了不少平时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

这一年的休息让他充满灵感,重新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你看斯特凡的作法,其实就是喝了一杯幸福鸡尾酒,他能把自己的事业、休息、创造融为一体,这个生活就变得幸福多了。

3
分析幸福

在说第三个幸福误区前,先说一种“无法回答的问题”。

比如,有女孩问你:亲爱的,你为什么这么喜欢我?

这种问题很难回答,怎么答都是错的。


心理咨询师喜欢让来访者把伤心的事写下来,这样会降低负面的情绪,是一种重要的抗抑郁的手段。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把幸福的事写下来也会降低幸福感,为什么呢?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幸福有方法》的作者索尼娅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她找了四组参与者——

第一组:在大脑里面回放自己一个幸福经历

第二组:他们需要思考这个幸福经历的每一个步骤,然后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经历跟以往有什么不同。

第三组:需要写下来这个幸福的全过程。

第四组:不仅要写下来,还需要在纸面上面分析整个幸福的经历

结果发现:脑补幸福的第一组是最幸福的

其次,是那些书面回顾幸福的第三组,但是写作的时候需要做点逻辑分析,所以幸福感略有降低。

另外两组的幸福感会降低很多,不管是大脑分析还是写作来分析都是如此。


由此看,理性分析,显然是会降低幸福体验的
你务必一定要记得这个结论。

所以,你就别总想:

我怎么过得这么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我这段时间这么有运气,这是为什么呢?

遇到这种情况,踏踏实实、心安理得地享受你的好运就行了。

就像英国作家切斯特顿说的:幸福犹如宗教,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永远不要对它加以理性的解释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80%的人都踩过的3个幸福误区,有你吗?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