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投射:“我认为孩...正文

投射:“我认为孩子……”误判会毁了你的亲子关系

发布于5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投射:“我认为孩子……”误判会毁了你的亲子关系
文/龙爸开讲

投射:“我认为……”误判会毁了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先问一个问题:

你平时跟孩子说话,是不是特别喜欢用“我认为……”开头呢?

如果你经常这样做,那这篇文章就要好好看了,因为“我认为……”背后藏着很多错误的认知。

也就是说,你所认为的事实,很可能并非你所想。

1
病根在投射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投射”,它是指——

个体推测自己身上有的心理、行为特征,别人身上也有

在中国人的语境里,这被称为“以己度人”。

比如在生活中,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的人,往往是因为他自己自卑
这就是一种投射。


事实上,投射这种心理学机制在生活中常常被泛化,什么意思呢?

就是用自以为是的想像代替事实,误判他人的想法和行为
之所以说是想像,是因为这些认知的背后,并没有充分沟通和核实作为基础。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亲子沟通中的很多状况都出在投射上呢?

比如,以前我们说过一个例子,孩子读英语,有一个单词怎么都念不对,刚开始妈妈就恼怒地认为是孩子不用心

而事实却是:孩子太用心了,过于担心自己念不好,反而才念不好的


当然,投射是双向的,既有家长对孩子的投射,也有孩子对家长的投射。

我们先来看看家长对孩子的投射。

比如,一个七岁的小学生,早晨不想去上学说肚子疼。

妈妈责骂他:你就是想偷懒不去上学
她甚至认为孩子已经厌学了,带着孩子去找咨询师。

咨询师问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吗?

孩子很伤心地说:昨天有同学撞了我,还从我身上踩过去;踩过去的时候又绊倒了其他同学,最后全都压在了我身上

他让踩他的同学道歉,不料那个同学还骂他;孩子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说那个同学不是故意的,也没有要求那个同学道歉。

爸爸妈妈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生气地说:那你怎么不告诉我们呢?

孩子说:你们都没有问我,而且以前我跟你们说学校的事情,你们都说是我的问题


看到了吧?这就是家长特别容易犯的错误。

在他们的眼里,孩子就是不上进、不努力、不用功的懒鬼

所以,家长总是在搞“自我实现的预言”,捕捉孩子的一些言行,来证明他真的就是不愿意好好学习。

结果到最后,孩子可能真的厌学了,你说这上哪儿说理去?


有一个高二的男生说,

我爸妈总爱瞎操心,我用手机查个单词,他就在那边吼我:怎么又拿手机了,有个空儿就不学习

有时候我在微信上问同学个作业,说个两三分钟。
这时候他们就冲进来,指责我在打游戏

这个孩子为此特别烦,父母整天给他施压,有点无理取闹的感觉。

实际上,这就是家长投射的典型状态。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自己:在跟孩子相处时,我是不是也在投射呢?

那我问你:是不是会经常说,“你不要狡辩”,“你就是这么想的,你少骗我”,“你就是在干嘛干嘛“……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就要提醒你了,你可能已经错过真相了。


同样,孩子也会反向投射家长。

因为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孩子也会习得家长的这种认知模式——在没有核实和验证的情况下,凭借主观的意向去解读和看待父母。

比如,这次考得不好,孩子会想当然地认为:

我看妈妈的眼神就知道,她对我今天考试成绩不满意。

再比如,想出去玩半天,自己担心爸爸不同意。
然后爸爸问了几句,孩子就投射了:

果然他会这么问,他压根儿不想同意我出去玩。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未必——很可能妈妈在工作上碰到了麻烦,不太开心;爸爸听说你要出去,担心你的安全嘛,那当然他要问几句。

况且,即便是爸爸表现得不太高兴,也可能只是他自己的情绪不高,但孩子却把这些生拉硬拽往自己身上扯,而不会去求证。

2
应对投射

前面我们讲了亲子沟通之间的双向投射及其危害,接下来我们来聊如何觉察投射,以及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

首先,放空自己的固有观念

投射的根子是在“想当然”,是缺乏调查求证。

明白这个事实后,应对之策呼之欲出:问清原委,收集信息,了解孩子所经历的、所思所想的

比如,前面的案例中,孩子早上提出不想去上学,说肚子痛。

即便孩子平时读书不太卖力,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孩子就是偷懒、不想学习。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要深入了解一下情况——可以具体地询问孩子:

肚子疼具体是哪个部位?指给爸爸妈妈看看好不好?

……

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痛的?

昨天在学校就开始痛了。

那当时发生了什么?

……

这么关切下来,孩子必然会告诉你昨天在学校的遭遇,对不对?


我们也因此能弄明白:噢,今天早上孩子不想上学的真实原因并不是厌学,而是同学关系或师生关系碰到了问题

你看,这才是孩子不想上学的根源。

这样,既问清了事情的原委,也了解孩子的感受。


接着,要核实信息

听完孩子提供的信息之后,那我们要想想:孩子说得是真相吗?

所以,等孩子说完之后,我们不妨做个提炼总结——

你是不是这样这样想的?

我可不可以理解你刚才说的是什么什么意思?

……

如果你觉得孩子对他自己表述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很确信,你甚至可以追问一句:

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有没有可能是其他什么什么原因?

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

有时候孩子被你这么一问,再做一番深思,我们可能就近真相更近一些。

而且,这会鼓励孩子不再回避问题,讲出他的更加真实的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当然你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语气应当是充满好奇的——是真的很想跟孩子确认一下,而不该是质问的、责难的、不友好的

所以,在亲子沟通中,应多用疑问句,少用反问句

我们读中学时,语文老师教的你还记得吗?反问句的重点其实并不是问,而是在肯定加强、或否定指责

所以,跟孩子说话,我们要长个心眼儿。
当“你难道不是怎样怎样”这个句式要脱口而出时,你就要在脑袋里摇一下警铃:

我要重新组织语言,不要把这种带着火&药味的语句发射出去。

因为这样无法开启一场高质量的对话,也帮不了我们接近真相和靠近孩子的内心。


千万不要跳过核实这个步骤,它有极大的好处。

当你不断反馈、理解越来越对,孩子就会觉得你更懂他,那么他会为你提供更多的真实信息。

如果你理解错了,那么孩子也会帮你来纠正,给到你更加准确的信息。

以上的种种,赶快用在跟孩子的沟通中吧!它们有助于你放下投射,变得更懂孩子。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投射:“我认为孩子……”误判会毁了你的亲子关系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