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孩子的作业管不管...正文

孩子的作业管不管?管多少?我给你一把尺子

发布于5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孩子的作业管不管?管多少?我给你一把尺子
文/龙爸开讲

孩子的作业管不管?管多少?我给你一把尺子


关于要不要管孩子的作业?家长们旗帜鲜明地站成了两个阵营:

一方认为:完全放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另一方认为:不仅要管,还要管得彻底

不得不说,双方都有各自的理由,而且还都不乏成功的案例。

但是,这两种极端的作法都有一些问题,比如完全不管吧,如果孩子每天都完不成作业,被老师罚站,或者在家长群里被点名批评,你受得了吗?

管得太彻底当然也不行,就像学游泳一样,如果一直有人扶着,那是永远都学不会的。

所以,在管理孩子写作业这个问题上,走极端显然是风险蛮大的。
毕竟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机会,还是稳妥为上,对吧?

1
管得少一点

那作业要管多少合适呢?

我们的观点是尽可能少管,即最低限度介入


那为啥是最低限度介入,而不是最高限度呢?

理由有两个:

第一,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管得少很罕见,管得太多却是普遍现象。

第二,家长管孩子的愿望太强烈
父母总爱从自己的主观期望出发,千方百计找到管孩子的理由。

而且,过度管理孩子,常常会给家长一种错觉:岁月静好,一切都回到了该呆的位置

当孩子到了某个年龄,过度管理的弊端全面爆发时,却为时已晚。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

读初三的儿子在学业上遇到很大的困难,成绩直线跌落。

孩子很想改变现状,却因为无能为力而非常焦虑,整个人都颓废了。

当时,我就推测父母的管理上,可能存在三个问题:过于强势爱讲道理监督过度

后来发现:果然,这三点全都有——

妈妈是企业高管,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从小到大一直严密监督孩子的学习。

孩子的外公外婆都是老师,特别爱讲道理,经常语重心长、催人泪下。

爸爸内向爱焦虑,常常给孩子施加压力。

那你可能会说了:管得严一点,孩子成绩优异且稳定,不好吗?

且不说管得严会让孩子错失成长的契机,单说这个“好成绩”也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场迷梦罢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说学习是一种能力,你认同吗?

一个能够独立学习好的孩子,他的统筹安排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坚持精神和自我激励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

而被过度监督出来的孩子,你觉得上面的四种能力,他哪种能达标呢?

一旦进入初中,课程一多、父母的陪学时间一少,那他的学业全线崩溃一点也不奇怪。

所以,对于管孩子写作业这件事,父母要慎为之,慎之又慎,否则将来没有地方买后悔药。

2
最低限度是多少

其实,如果家长能管得少,孩子作业就能做得好,那当然是皆大欢喜,简直太香了,谁不爱呢?

但是,难就难在:什么才是最低限度?管和不管之间的这条界线在哪里?

其实,这条分界线就是孩子的能力

什么意思?我们按事情分成三类说——

父母不管的:孩子能自我管理的,我们不管;

将要不管的:孩子练习一下能自我管理的,我们要给他空间逐渐放手;

需要管的:孩子还无法自我管理的部分,我们来管。


我在这里有两个提示:

一、这个界线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家长千万不要“想当然”

你要去悉心观察孩子到底哪些方面“很强”,哪些方面“会很强”,哪些方面“有点弱”……

反复确认后,再决定哪些要管,哪些不管。


二、这个最低限度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道理很简单,孩子正在快速成长,一天一个样儿。

他今天这件事情做不成,明天或许就会了。

记得我家孩子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还做不成拼装,到六年级的时候突然就会了。

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这个最低限度是动态的,父母要不断探索它、确认它。

3
实际的管理边界

要想做到最低限度介入,那你不得先摸清楚自己管孩子的现状嘛,对吧?

换句话说,就是先找到现实的管理边界


很多家长感觉冤枉极了:我管理不多呀,我已经相当克制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家长在撒谎。
因为多与少,如果没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拍脑袋的事。

更何况很多父母巴不得每分每刻都黏在孩子身上。

所以说,管得多与不多,还是要用事实说话。
我建议你做一下统计,每天睡觉前把当天的管理行为做个记录——

把管理孩子的次数,以及每次的时长记下来。

最好是在excel上绘成折线图,以时间为轴,从孩子放学开始。

包括提醒孩子开始写作业,阻断孩子走神,关注作业,质量检查作业,给孩子讲题,各种催促、讲道理等等。

当你把这个图表绘出来,可能会大吃一惊哟。

曾经有位家长就是这样——他自觉已经非常克制了。
可是统计下来,一个晚上还是管了孩子二十多次。


一旦有了这个统计日志作为依托,再讨论起来那就有据可依了,家长会更容易理解“什么才是最低限度介入?”

那问题又回来了,到底什么样的管理频率算是适度?

说实话,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因为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亲子关系状态的家庭来说,这个数字相差非常大。

哪怕是同一个孩子,每一天的作业量都不可能相同,写作业的状态也难免高低起伏,这就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机械地概括了。

所以,我只能根据经验给出一个大致的参照范围——

中等程度的管理:从放学到睡觉,各种管理行为都算上不超过十次

理想的管理:整个晚上的管理行为控制在三次以内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现实是怎样的呢?


套用一句网络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管理作业来说,刚好是颠倒过来,是“理想很骨感,现实太丰满”。

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是在事无巨细地管孩子,一个晚上管理孩子三五十次甚至上百次。

不夸张的说,我看着日志都头疼,更别说身处其中的孩子了。

光看这样的频率,作业不出状况才怪呢!甚至亲子关系可能早已破碎不堪了。


但是,不管怎样,要先找到自己现实的管理边界,无论这条边界在哪里,都是我们真实的起点,我们就要从这里开始降低管理的频率。

4
小幅降低管理频率

很多家长会想:既然管理得太频繁,那直接把管理频率降低到理想的次数,好不好?

事实证明:这种作法太急于求成,容易势得其反。

一方面,对于一天管理三五十次的家长,骤降到10次以内,家长很难做到。

这就像戒烟一样,如果戒得太狠,就会没抓没挠,有些人甚至会抑郁掉。

另一方面,你突然管得少了,会让孩子感觉你不爱他了,还可能让他彻底摆烂儿。

更何况在管理的条目上,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去掉?这些都还有待确认。


所以,我们最好进行小幅度的尝试

这时,我们前面做好的日志记录就有大用了。

假设你一天管理孩子50次,那么先从唠叨的细枝末节处开始,先砍掉5次,好不好?

执行一段时间再砍掉5次……

这样循序渐进,最终就会把管理的频率降低到每天10次以内。

你看,这样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改变,就慢慢成了。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孩子的作业管不管?管多少?我给你一把尺子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