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面具:不戴不行,得记住及时摘下

文/龙爸开讲
人格面具:不戴不行,得记住及时摘下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在哪个山唱哪个歌儿,或者说:**决定脑袋。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就是我们的人格面具。
01
俗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在心理学历史上,曾经一度认为人格具有跨情境的统一性。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荣格就认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适应环境的不同表现。
事实证明:荣格抓住了真理。
在荣格这里,面具多多少少是有一点贬义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确实会遇到一类人,他们的面具已经长到了脸上,代替了自己的那张肉脸。
天长日久,他不知道自己戴着面具,甚至他真的就把这个面具当成就是自个儿的脸。
有一些职业,它确实是要求一种职业性的面具。
比如我们经常说:某某老师,就没有一个老师样儿。
这其实就是说这个老师的行为举止,看起来不太像一个老师。
或者用表演理论来说,是他在演成一个老师的样子。
当然,此处这个演是没有贬义的。
我们在做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线上咨询时,有近1/3的来访者都来自老师家庭。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现象太诡异呢?为什么天天研究教育的老师的家庭反倒出了大问题呢?
如果我们以“人格面具”来解释,就容易理解得多。
你看,可是如果一个老师回家之前,并没有把他的教师面具摘下来,放在学校里面。
那他就会仍以老师的姿态和方式,对待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孩子。
这样显然会造成“爸爸或妈妈”与“老师”这两个面具的冲突,这样孩子体验到的亲子关系极可能就变味儿了。
或者说,孩子眼中父母是“坏老师”,而父母眼中的孩子也是“坏学生”。
久而久之,孩子就彻底带上坏孩子的面具了。
那你可能会说了:那如果老师在家也是“好老师”,岂不就是好事情了?
事情远没有你想象得这么简单,因为人性太复杂了。
如果你过度认同自己的职业面具,那就会压抑很多不属于这个面具的情绪或心理,那人性中的其余部分会消失吗?
当然不会,它们只能藏到人格的阴影,或者说埋藏到潜意识里,让你看不见、意识不到。
但是,你身边的人都会体会到面具后面的东西,它们会时不时会出现你的言行中。
02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性行为呢?
人行于世,承担各种角色是必然的,这是每一个人完成“社会化”的必需步骤。
你不能说“社会化”就是磨灭人性,把我们变成“非我”、迷失了自我。
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人们的合作与互动中形成的嘛。
如果你非要找到完全真的自我,一定要从社会中逃离。
这样没有了周围人群的认同和参照,你确定你还是你吗?
所以说,鲁滨逊在孤岛上离群索居了几十年不还是回归家庭和社会了嘛。
社会化就是要把每一个人分成各种面具,来适合各种各样的场合和情景。
这一点似乎对于我们中国人并不难理解,因为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人情社会,我们奉行的理念本来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吗?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充斥着这种智慧,比如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巧言令色,等等。
以至于这些词语都有点贬义了。
换句话说,就是有些人把面具相应的戏份演得太好了,每时每刻都在表演当中。
那我们就得提防着点,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实际上,我们在社会中的发展,就是逐渐分化、形成新的面具的过程。
比如,你的大学将要毕业时,去照毕业照。
当你穿上笔挺的西装,梳出大人们的发型,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这个模样,是不是感觉跟平时穿牛仔裤、休闲装很不一样呢?会不会有那么一丢丢不适应呢?
不适应是必然的,当一个新的面具刚戴上的时候,它与我们还处于磨合期,它还是一个外物。
但是,随着我们不断把自己带入这个角色,这个面具就会融入我们的人格体系。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这种面具不断叠加的过程。
毕业后,到一个单位去上班了,你的新面具是员工;过段时间升职了,你又成了主管。
再过两年儿,谈朋友结婚了,又有了新面具,成了新郎新娘、丈夫妻子,再后来变成爸爸妈妈……
每一个面具的产生,一开始都会不适应,这是人生新的舞台,需要学习、需要打磨,需要心理上的调整。
当舞台的种类越来越多,剧场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大,人生的深度与广度也在这个程中不断开拓。
那你还认为这个成长的过程,是对真我的背叛吗?
我注意到总有一些小资文章,喜欢过度强调面具的负面意义。
他们认为社会化是伤害了真实的自我。
面具确实有它的阴影。
那你说太阳底下的事物,哪个没有阴影呢?
所以,首先我们得正视面具的阴影。
每一个面具都是适应特定环境的,这个环境一定有它的苛刻性要求。
如果过度地使用这个面具,当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迷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人格自由度确实降低了。
因为,我们为了带着这个面具,投入了太多的资源,造成了生活的混乱。
人生当然应该不至于此,它需要更多的自由能量,舞台应该变得更加宽广。
当我们的生命出现混乱时,那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面具,这种混乱很可能是对某个面具所对应的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刻板的舞台的一种挑战,你说对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