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欺负了吗?聪明的父母从来不帮倒忙

文/龙爸开讲
孩子受欺负了吗?聪明的父母从来不帮倒忙
我想每位家长都会有一个相似的心态:只要孩子出门,就会心里一纠一纠的,生怕他在外面受了欺负。
那么,万一孩子受欺负了,家长要怎么办呢?
1
被欺负了吗?
实际上,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孩子真的受欺负了吗?
前不久,我和朋友带着孩子们到游乐场去玩。
孩子们在那边玩耍,我们大人就在树荫下聊天儿。
我观察到:
有一个妈妈也是带着女儿在那儿玩,但她可不像我和朋友那么悠闲自在,显得非常紧张。
当她的女儿跟另一个小女孩玩闹时,她们不时会争抢或者互朝对方尖叫。
这时,那位妈妈就会马上跳出来制止。
有个小男孩对着女儿大吼,她也赶紧跑到女儿身边安抚,并大声朝男孩叫道:你们好好玩,不能吵架。
……
整个下午,这个妈妈都是全程精神紧绷,频繁地打断孩子们的游戏。
总之,陪伴孩子玩对这个妈妈来说,一定不是一件轻松又享受的事情。
其实很多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像这位妈妈一样,表现得紧张过度,面对孩子踏入社会、参与合作与竞争,都会有很多的担心和焦虑:
孩子会不会受到欺负?
孩子能不能跟小朋友们和平共处?
孩子会不会和同学发生肢体冲突?
甚至有没有可能面临着校园霸凌呢?
家长有这些担心和焦虑,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在这儿我要分享的第一个观点是:“被欺负”的这个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有一些家长眼里的受欺负,在孩子眼里可能只是社交生活中的玩闹而已。
像游乐场的那位妈妈,孩子们本来可以自己玩得好好的。
所谓的打闹和尖叫也不过是孩子们正常的人际沟通。
你认可我这个说法吗?
不信你看,后来那个小女孩玩耍的兴致明显不那么热烈了,注意力也没有办法集中,玩玩这个,碰碰那个,还不时偷看妈妈,生怕她再突然蹿出来。
其实,让孩子与小伙伴们玩耍的真正目的是:在玩耍中,让孩子学会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
所以,我的第二个观点:孩子在游戏中的一般性冲突,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绝佳机会。
家长可千万不要一刀切地判定孩子受到了欺负,就出面予以制止和教训。
要记住,游戏中的争吵、打闹等这些小冲突是值得重视的学习机会,而不是需要处理的紧急状况。
著名的心理学家茱蒂在《教养的迷思》中说:
在孩子天性的发展中,父母的影响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真正塑造孩子的是他与“同僚”间的关系——这种教育往往发生在游戏和玩耍的时候,孩子在游戏中能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回应他人的需求。
曾经有一位妈妈气呼呼地对我说:
刚才我儿子被他同学狠狠地打了几下。
我让他打回去,可是他居然跟我说:没关系的,我们是好朋友。
这孩子太窝囊了。
你怎么看这位妈妈的想法呢?
2
要打回去吗?
接着我们谈下一个问题: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到底要不要帮他打回去?
想必这个问题难住了80%以上的父母。
但对我来说,我并不支持孩子把打架作为解决冲突和问题的办法。
因为这容易给孩子造成“父母支持我以暴制暴”的印象,而暴力永远都不是最成熟的做法。
同时,这也容易让孩子时刻面临受伤的风险,长期怂勇、纵容孩子的暴力行为,更容易让他陷入恶性循环,形成无解的教养难题。
那你一定会担心:不打回去,难道就让孩子受欺负?
当然不是,不打回去,并不意味着孩子只能傻傻站在那儿受人欺凌。
我们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最好的方向是:
帮助孩子学习并掌握更成熟、更有效的社交能力,化解他遇到的暴力问题。
这是一种自保能力,也是一种化解问题的智慧。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个策略是冷处理,离开现场。
如果自己的孩子性格较敏感,反应较强烈,爸爸妈妈可以这么说:
对方喜欢欺负你,是因为他喜欢看到你被欺负后哭唧唧的表情。
有时候,孩子的可怜样儿会引起对方更强烈的欺负行为,并形成恶意的循环。
因此在面对挑衅的时候,我们要冷静地处理,不要一副可怜相,不用回应,应迅速地离开现场。
第二个策略是运用幽默,让欺负者没辙。
欺负者的目的通常是希望看到被欺负者难过和难堪。
如果我们能够用幽默化解嘲弄,则会让欺负者无法达到目的。
例如有人嘲笑孩子很胖,那我们可以这么回答:
我知道我过重,我会继续运动和控制饮食。
谢谢你的提醒。又或者说:我本来就是呀,所以你特别告诉我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三个策略是将计就计。
尤其是在第一次欺负发生的时候,我们正确的反应会极大削弱对方的气势。
因此父母要提前跟孩子练习应对的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问孩子: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好臭”,你该怎么办?
孩子可以回应:我知道,所以你最好不要靠近我,因为那样你也会很臭。
如果是男孩子的话,我们可以这么问: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跟女孩子一样哟”,那你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可以回应:谢谢你的提醒,我还真没有注意到这个事。
如果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孩子还是不幸地经常被人欺负,甚至遭受校园霸凌,那我们作为父母又该如何介入呢?
首先要明确地一点是: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霸凌事件,我们要坚定地介入。
因为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欺负事件了,一定要特别谨慎。
但是,也要小心:有时候我们家长看到的,或听到的,可能只是片面的。
尤其是得知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情绪反应过激。
最后常常会演变成为一场“为讨回公道,一定要对方道歉的闹剧”。
这样只会让问题更加恶化,那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父母要注意问问题的技巧。
当父母过于担心孩子被欺负的时候,所问的问题往往会带有明显的误导。
比如说孩子放学回家,你可能会问说: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那他可能就顺口回答:有啊,谁谁谁欺负了我。
这种扭曲的信息,不但造成了爸爸妈妈的困扰,还会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换个问法,比如说:
你今天在学校里面跟谁一起玩呀?玩得开心吗?
如果真的有不开心或者冲突,也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要怎么做才能跟别人变成好朋友呢?
如果觉得孩子真的被欺负了,那我们先要先冷静下来,着重观察孩子的主观感受,而不是过多的带入自己的情绪。
我们要认真地倾听孩子所表达的一切,展现对孩子的同理心。
这个过程不但会抚慰孩子,还会得到更多孩子不愿透露的细节,为我们精准介入提供第一手的信息。
如果父母确定自己的孩子被欺凌了,要尽快联系学校老师,并与老师多做沟通与合作,协助改善状况。
父母应尽可能地多向老师和学校寻求帮助,在规则范围内维护权利,避免以暴制暴。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