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不会讲题的家长,...正文

不会讲题的家长,只会打击孩子;高手家长只做三件事

发布于5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不会讲题的家长,只会打击孩子;高手家长只做三件事
文/龙爸开讲

不会讲题的家长,只会打击孩子;高手家长只做三件事


父母给孩子讲题时,往往心理是比较矛盾的。

怎么说呢?有一点自恋,有一点焦躁,还有一点希冀……可能更多的还是深深的无力感吧。

这就不得不问一句:你真的会讲题吗?

1
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们经常发现:一说到孩子做错题,特别是同一个知识点一错再错,家长就会一脑门子官司,心中充满了不满和焦躁


我们不禁想问:这是对待知识的态度吗?

换句话说:如果带着这种不满、担忧、急躁等各种负面情绪给孩子讲题,孩子会喜欢吗?孩子愿意留下来学习吗?

如果孩子连停留的意愿都没有,那么无论你多卖力地给孩子讲题,输入效果都不会好。


其实,同一个类型的题目,孩子之所以一错再错,并不是因为孩子笨,可能只是他还没有开窍儿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

我们完全不必纠结孩子又错了几题,对待孩子的错题,我们不光接纳,还可以去热爱。

哦?这怎么说?

只有孩子在练习中出错了,我们才有机会参与输入嘛。

这样才能帮孩子加深印象,减少将来出错的机率,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比如有位家长说孩子“写错了也不愿意改”,我就给他出主意: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喜欢认字,让他觉得识字好玩儿

于是,我们想出了一个玩法,把生字看作是亲戚。
这位家长对孩子说:

我教你一个认字快的办法,你就当这些字都是咱家的亲戚。

嗯!咱家亲戚有点多,可不只是七大姑八大姨,经常来往的亲戚有三千多个。

还好你现在已经认识了一千多个了,并且你每一年还能认识四五百个。

有的亲戚你已经面熟了,认识但写不出来;有的亲戚面相有点儿难分辨,这儿一个小点,那儿一个小横的,你得多看他两眼才能记住哟。


孩子的学习有个规律:在开心愉快的状态下,吸收效果是最好的

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不光能愿意改错,而且还会记得更牢。

2
留住孩子的注意力

我们一再强调的观点是: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家长千万别把孩子的注意力给弄丢了。

给孩子讲题时,我的习惯是:时刻关注孩子的表情、眼神,格外留意孩子的细微变化

只要你时刻关注孩子的微表情,就知道他的注意力有没有跟着你——

有时候你讲题快了,他跟不上进度,就会一脸地迷茫

如果你讲得啰里八嗦,他听得不耐烦,就会是一副神游天外的心不在焉


当然,我也很喜欢观察别的家长怎么给孩子讲题。

有时还一边看一边在心里发弹幕。
比如——

家长不耐烦的说:都错几遍了,过来我再给你讲讲

我心中就有一行弹幕飘过:还没开讲,孩子的注意力就丢了

或者,家长一边讲题、一边讲大道理:

你再把题目读一遍,学习就要认真点嘛。

你们老师怎么说来着?要读题,要把重点圈出来

你看你们班某某学霸,每次都能做得很好。

再看看你,稀里糊涂的,这样成绩怎么能追上来呢?

我心中又有一行弹幕飘过:不光注意力弄丢了,对抗情绪也来了。
不好,马上要吵架……

就这么一直看下去,弹幕发了一行又一行。

还别说,事实证明我预测的准确性,那是相当地高哩!


所以说,给孩子讲题有一个前提:要牢牢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否则无论你讲得多么热闹,都是白费无用功。

这里我特别想说一句,所谓的“听讲”是:有人讲、有人听

所以说,如果讲题的效果不好,那既可能是讲的人没讲好,也有可能是听的人不认真听

这本来是各负其责的事情,对不对?

但现实当中,我们总会想当然地把注意力不集中的责任,完全推到孩子身上。

你说这公平吗?


当然不!那怎么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呢?

概括来说就是简洁、准确、好玩

比如,很多家长会习惯地先给孩子读题,这其实是一种很鸡肋的作法,孩子会很烦,一下子注意力就丢了。

我一般喜欢单刀直入,比如——

这道题错得不应该呀,我猜你一定少看了一个字。

一听我这样说,小孩儿本能的反应就是:哦?哪个字读丢了?

他的眼睛马上就瞪起来了,根本就不用你管,他自己就吭哧吭哧去找了。

3
找到思维分叉点

很多家长讲题效果不好,可能是因为“骄兵必败”。

什么意思?

轻敌嘛,我们常常会想:我一大学生,讲小学一年级的题目,还不是小case?

事实真的很打脸。
你大学毕业只能证明一件事——这道题目你肯定会做,但证明不了你会讲

你还别不服气。

别你说了,人家大数学家怎么样?

照样讲题一踏糊涂——20年前去世的那位数学大佬,起初就是一位数学老师。

可他偏偏不会讲题,至今斯人已逝,只留下他教课水平太差的传说。


实际上,家长不会讲题的故事,也不绝于耳呀。

比如有位妈妈说,有一道题目是10元减去6.2元等于多少?孩子一直说等于4.8元。

她反复跟孩子说:你减去的不是6元,而是6.2元。
还有2角,所以需要借位、借位……

结果,孩子一脸的倔强,妈妈换了三四种讲法都没讲通,孩子坚持说是4.8元。

这位妈妈都急崩溃了,哇哇地哭呀。


相信不少家长看过这个小案例,都会想:这题讲得没毛病呀,那孩子为啥就听不明白呢?

实际上,问题出在:她不是用孩子的思维在讲题

这样只会把孩子绕得晕头转向,甚至会让孩子产生畏惧感,一遇到这类题目就犯迷糊。


那么怎么才能切换到孩子的思维频道呢?

很简单,摹拟孩子的错误解题思路,探究他们是怎么思考和推理的,如此这般你就会发现这个错误的逻辑。

换句话说,讲题之前先弄明白是怎么错的


只要你细琢磨这个事情就会发现:原来,正确和错误的解题思路,往往前半部分是一模一样的,到某个地方才出现了分叉

而这个分叉点非常关键——当你找到了这个思维的分叉点,也就找到了讲题的切入点。

这样的话,前半部分思路重合的地方还要不要讲呢?

重复了一遍,纯属画蛇添足,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就是这样丢的。

等你讲到分叉点的时候,孩子已经兴致缺缺了。


讲题最简洁、高效的方式是从思维的分叉点一刀下去,稳准狠直接切入

比如刚才那道减法。
孩子之所以犯迷糊,是因为他从前算的都是整数,是 10 - 6 = 4 这样的。

一旦引入小数的概念,他就转不过弯了。

而那位妈妈讲法,会进一步增加孩子的思维混乱。


所以我教这位妈妈一个办法:

画10个大圆排成一排代表10元,在第7个大圆里面画10个小圆代表10角,

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里面圈出6.2元。

那么剩下的是多少,是不是一目了然?


再比如,孩子做应用题:

一列火车长180米,以每分钟0.9千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上桥到最后一节车厢离桥,用了1.8分钟。
求这座大桥长多少千米?

孩子往往会直接用1.8 x 0.9。

之所以出现这个错误,显然是他没有考虑车身的长度,这就是思维的分叉点。

如果是我,就会单刀直入地问:1.8分钟走过的路程,包括车身本身的长度吗?

这一句话就足以把孩子的思路拉回正轨。


总之一句话:讲题的最高境界是自己讲得过瘾,孩子不断跟你共鸣
与君共勉!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不会讲题的家长,只会打击孩子;高手家长只做三件事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