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的铁律:做好你的事,把孩子的事还给他,建议每位父母都学一下

文/龙爸开讲
孩子好的铁律:做好你的事,把孩子的事还给他,建议每位父母都学一下
美国心理学家拜伦·凯蒂在《一念之转》说:
这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还有老天的事。
当我们能够分清楚这三件事儿,生活中的烦恼就会少很多。
“我的事”由自己做决定并为此负责。
即便“我”把责任推出去,或者试图逃避,让父母替我承担。
但最后的结果依然会是“我自己”承担,逃不掉!
“别人的事”由他选择并为此负全责,“我”能起的作用很有限。
比如你的爱人在职场上的表现,就是他的事,“我”的努力在他身上起到的效果毕竟有限。
只要他自己不想去改变,这一切都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老天的事”,个人能左右的范围就更有限了,比如地震、疫情、车祸等。
当然面对命运的不可控,我们每一个人会顿感茫然和渺小,无法掌控。
可是,以何种态度面对生命的无常,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儿了。
◇ 01 ◇
孩子的事与父母的事
说到孩子,到底什么是他的事儿?什么是父母的事?这里面的分寸是非常微妙的。
我们一再说,要分清楚——
你是在把焦虑投射给孩子,还是真的为了孩子好?
是给孩子成长空间,让他自己去试错,并在错误中去思考、学习,去优化,还是过度干涉,甚至完全掌控孩子的事儿?
这些问题在教育孩子时,都要想清楚,并做到知行合一。
有一些刚刚学习这些理念的父母可能会有一些困惑:
那我到底还管不管?
我给予孩子的到底是接纳还是放纵?
让孩子自己去试错,万一错得很严重,代价惨痛我也不阻止吗?
接纳并不是放纵。
教育孩子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是接纳孩子的分寸。
这个分寸就是亲子双方的边界感,在于双方达成的共识:
哪些是孩子的事儿,哪些是我的事儿。
以及双方的权力出现重叠和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做出调整、妥协或者坚持。
理论上,孩子的事情都是比较清晰的,比如他们自己穿衣吃饭、学习交友等等。
事实上这里面还会有一些模糊的重叠地带。
比如说孩子成绩下降,你能说不在意吗?老师已经在家长群里@你了,还提出了要求。
或者孩子跟同学打架了,你正心情愉悦地上班呢,老师一个电话就把你喊到了学校。
……
各位作为资深的人父人母,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想必都是司空见惯吧!
◇ 02 ◇
事情独立、情感共担
其实越亲密的关系,越容易引发冲突。
因为彼此的交集越多,自然纠葛也会越多。
家庭成员间的边界,本来就会有些模糊,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和家长要经常黏在一起呢?
其实,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够清晰地区分出来拜伦·凯蒂所说的那种清晰的边界,所以矛盾就来了。
在这些亲密的关系中,要做到既有边界感,又有深度的连结。
那究竟要怎么做呢?
我们的观点是:在事情上独立,在情感上共担。
或者说,在事物上不要相互粘连干涉,在情感上相互理解和支持。
记得几年前,我家闺女刚上小学一年级,我就被老师叫学校了。
老师运用“三明治评价法”先夸了闺女两分种,然后话风一转抱怨了她一个小时,主旨就是孩子的拼音太差。
听完后,我马上奉上一顿彩虹屁,夸老师一顿负责任、关心孩子之类的。
接着我说:
但作为孩子的家长,陪伴了她六年,我们还是挺了解她的。
很多时候只要有一些鼓励和支持,她就能够冲破很多困难。
这么多年孩子从来都没有让我们失望过。当然,我回去也会多督促她,老师你放心,孩子一定会跟上的。
我说完之后,老师愣神了好一会儿,估计我的反应跟她的预期不太一样吧。
当我接我们家闺女放学时,问她:今天我见到你们的班主任付老师了,你猜她都跟我说什么?
孩子有点紧张地问:说什么?
我就把老师前面夸她的那一部分添油加醋说了一遍,“老师说你性格好、人缘好,上课特别活跃”巴拉巴拉……
然后趁着闺女听得开心,最后我补了一句:
就是老师觉得你拼音有点弱,需要加强。
然后建议家长平时给你补习一下,你觉得有必要吗?
女儿想了想说:好,于是我们愉快地做了计划:每天晚上补习15分钟拼音。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件,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有体验过——不管是面对面,还是在群里,或者是一对一私信,家长都会收到老师或其他人的投诉,这真的非常非常正常。
但作为一个内心稳定的父母,首先能做的是:自己消化这些信息中的焦虑情绪,你能把外部给你的负面情绪兜住,自己转化过滤。
然后,再把提升信心和力量感的积极情绪传递给孩子。
但是,不少父母做得真的很差劲,不仅自己无法转化,甚至还会放大自己的焦虑,然后连本带利的一起把这些负能量倾倒给孩子。
你怎么回事?平常要你上课认真点,回家少玩会游戏,你就是不听。
你看现在你成绩差得老师都请家长了,以后不许碰手机了,给我赶紧把拼音补起来。
你想想如果孩子收到的都是这样的信息,他会对老师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对父母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对学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父母是成年人,是要比孩子更强大的人,当外部的情绪压力抛掷过来的时候,父母得能接得住。
只有把情绪兜住了,才能在事情的层面上去帮助孩子优化进步,你说对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