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自我认同:青春期...正文

自我认同:青春期的孩子难搞?你可能是忽略了这件事

发布于6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自我认同:青春期的孩子难搞?你可能是忽略了这件事
文/龙爸开讲

自我认同:青春期的孩子难搞?你可能是忽略了这件事


如果你回想自己以前的人生,就会发现:它并非匀速直线运动,而是由很多个阶段构成的一排阶梯

而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恐怕就是青春期了。
不光是本人很难忘,父母、老师也会印象深刻,只因这个时期的孩子真的太祸害人了。

事实上,自从孩子上初中,随即就进入了这段急风骤雨的转变期。

父母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感觉都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他突然长得比大人都高,也不太爱理人了……

◇ 01 ◇
你懂青春期吗?

青春期,那得先说说它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说霍尔你可能真不太知道,不过他的老师却是大名鼎鼎,那便是美国功能主义心理学的领军人物,人称“美国心理学之父”的威廉·詹姆斯。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可能有什么样的学生。
显然,霍尔深受到老师的影响,对于人的发展与变化十分感兴趣。

只不过,他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儿童和青少年身上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霍尔发现十来岁是一个人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不仅是身体发展最迅猛,心理世界也会出现一系列突变。

他认为这个阶段实在太重要了,必须拎出来给它单独命个名,于是便有了“青春期”的提法。


这个命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从此,“青春期”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大家都用它来描述这段生理与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

◇ 02 ◇
青春期大不同

我们来看看:青春期会在一个人的内心产生哪些巨大的变化。

首先,青春期的孩子有了鲜明的自主性
或者说,青春期就是个体生出自主性的最关键时期。

那什么是自主性呢?

有些人会说:自主性就是自我意识

这不完全对。
因为小小孩儿他也有自我意识呀,比如他想吃雪糕、想吃辣条……这些都是他的自我意识嘛。

但是,这些自我意识跟青春期的自主性显然不同,为嘛呢?


这我们得再说一下皮亚杰。

大家都知道皮亚杰也是一位研究孩子成长心理方面的大佬,他用另一个概念来描述了青春期,即形式运算时期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发展出了抽象认知运算能力。

这种能力不光是会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上,还会体现在孩子对于自我的认知上——

孩子会把自我变成一个抽象的符号,

然后,衡量自我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等等。


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一段关于青春期的故事。

书中的16岁男主,刚好正处于青春期的厌世与迷茫之中,他认为一切没有意义,就想着自我放逐。

可是,他的妹妹很黏人,非要跟他一起出走。

于是两人去了公园。
不巧,天开始下雨,男主就这样看着妹妹一个人在旋转木马上一圈、一圈地转个不停。

妹妹是那么快乐,男主突然就有了一种明悟,他决定不走了。

你看,上述场景反映了小孩子身上两种迥然不同的自我意识:

小孩子是简单的、快乐的,妹妹跟哥哥去公园耍,她就很开心。

青春期是忧郁的、沉思的,他是世界的旁观客。

在霍尔看来,青春期的孩子是情绪起伏不定的——

一会儿认为自己全知全能,一会儿又认为自己百事不成,啥都不是。

有时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时会悲观厌世;

今天觉得世界全是美好,到处都是朋友,明天又认为所有人都弃我而去……

实际上,个体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震荡中,逐渐确立自主性的,也就是清晰了抽象意义上的“我是谁”。

这个过程当然不会舒服,内心不断被情绪的浪潮冲击,自然也多了很多童年没有的烦恼。

◇ 03 ◇
青春期之困

在我们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是负能量之源。

是的,没有搞错,这;是有科学研究支持的,这项研究由心理学者纳尔森和理查德主持。

他们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绪进行了长期的追踪测量,由此产生了可信度很高的数据:

青春期的积极情绪是最少的,比儿童少,甚至比成年人还少。

换句话说,青春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愁苦的时期,快乐、满足、自信、可控这些积极情绪在这个阶段的比例非常低。

相反地,青春期的情绪经常是孤独、尴尬,或被忽视


你注意到没有?

这些词都跟抽象意义上的自我认同有关
比如尴尬,青春期会尴尬吗?

先说幼儿会尴尬吗?当然不会,他们可以跟着一群大妈大爷跳广场舞,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就会尴尬,会感觉无地自容。
这是因为他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这就是自主性,一种把自我从肉体抽离出来后才有的痛苦。


其实,青春期痛苦的不只是孩子,父母也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要确认自主性,那就要不断探索自我与外界的边缘,对不对?

这注定他们要不断跟外界产生摩擦和冲突,而父母是跟孩子最接近、最亲近的人,所以受到的波及也是首当其冲。

相信父母都有过这种的经验吧?好多事情你不管还好,孩子自己不吭声儿就去做了。
但是,只要你去催他,他非跟你顶牛儿,死活不去做。


这就是很多父母口中的“叛逆”。

如果你也这样想,说明你还不懂青春期孩子是怎么想的。
那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他的内心会不断这样思量——

这件事是我想做的,还是出于别人的意志呢?

我不理妈妈,要看看她是怎么反应的。

所以说,当你看到孩子叛逆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生气,因为这是孩子在确认他的自主性,是好事呀。


但是,这也不怪父母爱生气,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选择让他自己也很难受。

你说明明他肚子咕咕叫了,他就是不吃东西,你说他两句,他就甩脸子说:不饿

这时,父母总是忍不住想管一下的,结果一管双方就翻脸。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就这么拧巴呢?


其实,应该理解孩子与我们不同的思维模式。

在父母看来,孩子饿了、冷了会难受,这是因为你看到的是具体需求,而一个正在确立自主性的孩子可不是这样想的。

他思考问题会分为两步:

第一步,划分权力的边界

第二步,解决具体需求

你看,吃东西在你看来是孩子的具体需求,但是,孩子首先看到的却是:权力归谁?

你不催的话,他会慢慢感觉到吃饭权力是归他自己的,那他就吃饭了。
但是,如果你说他,他马上就会想到:这是妈妈的意志

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你侵入了人家的边界,那就是一场大战。

这时候,孩子会想:权力都没了,吃不吃饭还重要吗?


每逢此时,好多父母会选择讲道理,这样行吗?

大错特错,你讲得越多,孩子越烦,到最后直接甩门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

你一不小心就剥夺了孩子做判断的权力嘛!所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抽烟、逃课、偷东西,他真的喜欢做这些不好的事情吗?

那只不过是要证明:我有对自己不好的权力,谁让你们都要我好呢!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自我认同:青春期的孩子难搞?你可能是忽略了这件事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