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有办法的父母,会让孩子像玩游戏一样爱上学习

文/龙爸开讲
内驱力:有办法的父母,会让孩子像玩游戏一样爱上学习。
经常会听到亲朋好友抱怨自家孩子:他就是不爱学!
实际上,大部分这种孩子他只是学习成绩不太好而已。
除此之外,打篮球、弹吉他、玩游戏……孩子能玩的东西,他们几乎样样精通。
这就是大家口中所谓的“学渣”,但人家明明又是一个“学霸”,对不对?
只不过不是学校学习和考试方面的学霸而已。
◇ 01 ◇
游戏里的学习力
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孩子的大脑天生都爱学习、都会学习,只不过激发每个人学习兴趣的诱因是不一样的。
我家孩子上初中那会儿,他们班有一个同学,虽然学习不好,但人家玩游戏的水平已经到了能帮人代练的程度,那个孩子的游戏视频号有几十万粉丝。
孩子们不说100%,起码80%都很爱玩游戏,那为什么他们对游戏那么着迷,对学习反而有些抗拒呢?
所以,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能够把其他场景里的学习能力转移到学习、考试中来,有没有可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呢?
我想,答案应该是内驱力——孩子们玩游戏,这本身是一个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迫去做的。
而且,他们能从游戏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你没有发现?玩游戏是一个设置得非常好的任务,很容易让孩子进入心流状态。
不信的话,你看:
目标清晰:每一关游戏都要打败一个boss或者完成一个任务,目标非常清晰。
难度合理:既不会很简单也不会太难,大多比我们现有的级别略微高那么一点点。
有一点挑战性,如果完成就会有成就感,孩子当然会不断地迎难而上。
即时奖励:设计游戏的人非常聪明,他会在每一关都设置表扬和肯定,这是一整套即时的奖励机制。
赢了马上就能获得奖品、让你升级,但是输了不会有任何惩罚。
这会大大刺&激孩子的胜负欲,延长了玩游戏的时间。
简单总结一下游戏的机制就是三点:
清晰而具体的目标、适度难度的任务、及时的奖励反馈。
◇ 02 ◇
制定有效的目标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学习也满足这三个条件,或者说,我们把学习任务设计的跟游戏一样好玩,那孩子会不会爱上学习呢?
那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如何像玩游戏一样学习。
那咱们先来看第一点,制定有效的目标。
游戏里的目标大多都很明确,而且通过一个又一个,先易后难。
比如说打王者荣耀,一开始是青铜,我们的目标就是每场比赛赶紧上分,早日升级到白银。
到了白银以后就想变到黄金。
所以玩游戏的时候,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怎么在当前的关卡里拿到最好的分数?怎么实现一个个小目标?
这么充满干劲的一个状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游戏里制定目标的一套规则。
那我们怎么把这种状态移植到学习上呢?
首先,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就像游戏里的段位。
我们设置学习目标也一样——
可以是成绩上的。
比如,你想考哪所学校,或者你想取得什么名次?可以是你的榜样目标,是你想要追赶的学习对象。
总之目标一定要足够明确。
就拿考高中来说,孩子经常会想:我要考上大小&三甲!
这是目标吗?
显然不是嘛,它太模糊了。
那什么才叫好目标呢?
就我们郑州来说,大三甲**甲共六所高中,到底是哪一家?
我家孩子中考前到这几所学校参观后,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七中校园的历史味儿,决定:一定要考上七中。
你看,这个目标就是具体、清晰的。
有了这样的目标,孩子奋斗起来才更有方向。
其次,目标必须是可以量化的。
我们先来看王者荣耀的目标是怎么量化的?
玩过的同学可能都知道,王者里每个段位所需的星星数量是不同的。
比如说青铜晋级要攒9颗星,白银12颗……
这就是目标量化的表现,自己达没达标一目了然。
那么,学习上如何量化目标呢?
比如,孩子学英语。
如果当前孩子的水平是40分,那下一次大考考到60分行不行?这个目标是不是足够清晰?
最后,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什么意思呢?
我们提出的目标应该是我们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不能太高,也不要太低。
比如说你设了一个目标,英语期末考试,要考到100分。
那这个目标就不切合实际——你的英语再好,作文也不太可能一分不扣吧。
更何况,孩子现在的水平才不过40分,短短几个月把英语提升到顶尖水平,那是几乎无法完成的目标。
游戏会这样做吗?
显然不会。
在游戏里,对于新手都是特别宽容的,只给一些入门级的任务,这就叫“循序渐进”。
所以,制定出符合我们现阶段水平的目标,就好了。
但是,学习的目标是不是刚好符合我们的水平才好呢?
并不是这样的,前面我们说游戏的时候说要“难度合理”。
学习上也是如此啊!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才能让孩子跳出舒适区,更容易激发他的上进心。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提出了舒适区理论。
他把孩子的成长过程分成了三个区——
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环境,我们在里面往往得心应手。
学习区,是我们很少接触的领域,充满了新颖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挑战自我。
恐慌区,我们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心理学研究证明:沉溺于舒适区往往无法带来进步。
因此,我们必须跳到学习区,也就是学会给自己找一点麻烦。
记得上初中那会儿,对新概念英语特别着迷,经常一个人窝到英语角去背英语。
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新概念英语里面的单词、语法我基本上都掌握了。
这时继续学习它们,我就发现自己几乎不再有进步。
当时我就想主动跨入新的学习区。
刚好老师建议我们订英语报纸,我就订了半年的。
然后,我开始每天读报纸。
果然,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不断遇到新的生词和语法,还能学到很多报纸里的特色用语。
◇ 03 ◇
即时反馈
最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反馈机制。
玩游戏的时候如果得到积分或者奖品是不是很开心?每次看到自己的等级往上升,有没有感觉很不错?
其实,这都是游戏中的奖励手段。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要先做的是:成果的反馈。
什么是成果的反馈?
还是拿我学英语的例子来说,那时候我为了锻炼自己的口语,每次念的时候都会用录音笔把它们录下来。
回去以后和原版的一起放着听,然后给自己挑刺儿——念得好的地方就打个勾算是通过,有问题的地方就详细记下来。
单词看错了,还是发音不对?或者是情绪不到位,还是停顿不流畅?
成果反馈就像是打扫战场一样,给我们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
再说回到奖惩手段,这种方式很常见也很有效。
要知道当学习压力很大或者是出现厌烦情绪时,我们是很难爱上学习的。
如果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后面的学习状态一定会受影响。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就会给自己一些奖励,让自己开心一下。
比如说我会在每个学习周期结束时给自己设置一个小奖励。
我们还以学英语为例——
第一个学习周期是两周,在这两周里我必须每天打卡练习口语,如果能坚持下来就奖励自己看一场英文电影。
第二个周期是一个月,这个月里我要完成200个单词的听说读写,如果完成了就奖励自己一个随心所欲的周末。
第三个周期是三个月,这三个月里我要写完一本英语练习书,同时做好错题本和总结本,如果都做到了,就再奖励自己下馆子大吃一顿。
以我的经验来看,有计划的地给自己设置奖励,确实能让我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那种学习之后的疲惫感,都能从奖励中获得安慰。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