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学科普之觉察...正文

心理学科普之觉察:原则与方法

发布于7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科普之觉察:原则与方法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科普之觉察:原则与方法


心理课程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觉察
说所有的心理咨询都是在努力提升个体的觉察,也不为过。

那本文我们就来说说觉察的原则与方法:

◇ 01 ◇
自然原则

觉察,有点接近禅宗中的“渐悟”。
所谓“悟”,更多是个体自己的事情,所以,觉察应该按照来访者自己的节奏来。

咨询师不能强行提供所谓的觉察,应该“不推、不拉、不拽”。


有一句话说:

别人的真理在你没有用身体进行佐证之前,都是一个谎言。

所以觉察必须是个体自己产生的体验性领悟
如果只是听别人讲给你说如何如何,那么这最多只是一个知识,而不是觉察。


前几年,我一直找一位精神分析师帮我做咨询。

直到咨询的第三年时,我们才接触到了核心的课题:自体的虚弱

一次咨询中,我禁不住对分析师有点儿抱怨:

我的这份虚弱咨询,一开始你就应该能看到吧?

如果那个时候你就告诉我,我们直面这个主题,那该多好,可以节省多少时间啊!

分析师的回答是:

首先,你高估了我的能力,我做不到一开始就能认识到你这个问题。

其次,你高估了你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一开始让你直面这个问题,你未必承受得了。

我一时也语塞,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我们常讲的我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由意识和思维构成的自我;

一个是包括潜意识与体验的自我。

我们做觉察时要尊重当下自我的水平,否则当一些觉察超出自我的水平,就会构成创伤性的体验。


因此,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中,通常会根据来访者的自我发展水平而分出三个层级开展干预:

对于自我脆弱、不稳定,甚至自我尚未成型的来访者,以支持为主,分析少做甚至不做;

对于自我比较稳定的来访者,可以同时进行支持和分析的工作;

对于自我稳定或自我坚持的来访者,可以分析为主,并提供一些匮乏性的环境,以逼迫来访者面对自己的体验。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当来访者的自我未成型时,他正处于追求“自我认同”阶段,这时候,他更需要的是支持,而精神分析会让他们觉得被攻击、被否定。

这时,咨询工作根本就不能进行了。

就像当你发现自己处在困苦中,如果再有人对你进行无情的批判,那会让你崩溃的。


自然的原则,是要让咨询师跟随来访者的节奏——当来访者自己没有抵达某个体验时,咨询师不要强行把来访者带到这个位置。

同时,当来访者已经觉悟到一个重要的体验,但自己却想回避时,这时咨询师要把来访者拉回到这个位置,去直面这个体验。

◇ 02 ◇
自由联想与角色代入

说了觉察的基本原则,我再讲讲觉察的基本方法。

觉察的方法有无数种,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种自由联想
其实还可以加上另一个方法——角色带入

自由联想,就是当一个体验产生时,它让你想到什么,然后又想到什么,这个过程就是自由联想。

角色带入,就是我们可以试着带入一个角色,看看这个角色的感觉是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例如你梦到了一条蛇,那么这条蛇是什么意思呢?

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那这条蛇让你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这里需要警惕的是:别把自由联想变成一个纯思维过程——联想脱离自己的感觉与体验,变成纯粹头脑层面的过程。

这种剥离了感觉与体验的联想,就成了无源之水。


思维联想的关键是你得与体验连接

你可以先闭上眼睛安静下来,让思维不那么活跃,接着再聚焦在这条蛇上。

这时梦中的这条蛇就鲜明起来,然后再进行自由联想,答案常常就呼之欲出。

这时也可以使用具体化技术,详细的描绘这条蛇是怎样的,例如它的颜色、它的形状和它的动作等等。
这种具体化的描绘是为了让你身临其境,再次唤起清晰而强烈的感觉。


我的一位咨询师朋友,他五六岁的儿子曾做过一个噩梦,梦见妈妈变成了一条蛇。

这位妈妈就让孩子具体描绘这条蛇是怎样的,梦具体是怎样的,而孩子清晰的讲出来这条蛇非常粗大,对他穷追不舍,而且张开大嘴扑过来。

当这个梦境讲得如此清晰时,我这位朋友立即明白:是她这位妈妈让儿子有了被吞没的感觉


角色代入的方法也很简单,想象你自己带入了某一种角色,然后看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与体验,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例如刚才这个梦,如有必要,这个妈妈就可以请儿子带入这条蛇的角色,看看这条蛇有什么感觉,想说什么话。


角色带入的方法看似简单,但威力巨大。

比方说你的胸口感觉到窒息,那么你可以带入胸口的这个角色中。

具体的方法也是类似的——

闭上眼睛,安静下来,把注意力放到胸口的位置,不带任何评判。

真实地去感知胸口的这份窒息感,接着想象你进入了胸口这个位置,你成为了胸口。

那么作为胸口这个角色,你有什么感觉与体验,你想说什么话?


其实,人群之中就是存在着这么奇特的矛盾,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可以无比之难,常常像是存在天堑一般。

但另一方面,当真的打开感觉与体验时,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又可以如此之简单,而且无比浓烈。

例如,在角色代入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练习中,许多学员发现:当他们用父母说话的方式说话,用父母走路的方式走路时,他们可以如此浓烈地体验到父母的心境,理解他们的作法。

甚至,这份体验常常过于浓烈,这份理解太可怕,他们的自我都受不了。

因此,有的学员说:

我发现我可以理解他们,但我拒绝这么做。

如果理解他们对我的伤害的合理性,那我的伤害又该何处安放呢?

这份拒绝是必须得到尊重,这份体验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如果强做就会造成创伤。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科普之觉察:原则与方法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