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普之鱼和叉效应:学会读心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科普之鱼和叉效应:学会读心
心理咨询师总被问的一个问题是: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你看,心理学常常会被当成读心术,那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个心理学效应——鱼与叉效应,并通过它来聊聊怎么读心。
◇ 01 ◇
鱼和叉效应
其实,心理学中确有一个技术,叫做读心术。
如果你看过美剧《别对我说谎》,应该会掌握到一些读心术的基本技巧。
没错,这部美剧中讲了很多读心术相关的知识。
比如,当一个人在说谎,或者在想事情的时候,他的眼神、瞳孔等各种表情都会真实表达他的想法。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跟读心术很像的技术,叫做“微表情解密”——俗话说:相由心生,每个人的内心想法、感受、情绪,并不一定会通过身体或者面部表情的大幅度变化去表达。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文化一直讲究喜怒不形于色嘛,要掩盖内心的活动。
但是很多细微的肌肉组织和纹理,还是会透露出来不少我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你有没有在撒谎,你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
你现在是什么心情?
所以微表情的研究,是读心术的一种重要技巧。
那么,鱼和叉效应讲的是什么?
它讲的是要在钩子上做文章,什么意思?
姜太公钓鱼,他靠的不是那个鱼竿,不是那条鱼线,也不是挂在鱼钩上的食物,更不是这个鱼是不是饿了,而是钓鱼的那根钓钩啊——姜太公钓鱼,他靠的是那个没有弯儿的直钩在钓鱼。
所以,这句歇后语的后半句是“愿者上钩”。
你想一下,我们聊天的时候,通常会抛出一系列的话题内容——
一会儿聊聊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一会儿聊聊爱情观怎么样;
一会儿聊自己的兴趣爱好;
一会儿聊自己来自哪个地方……
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通过聊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话题来看对方的反应,以此来帮助我们找到对方的兴趣点。
不是这样吗?
比如说两个人相亲的时候,陌生人刚见面会很尴尬,做完自我介绍后,除了看脸之外总得聊点别的吧。
那么,聊什么呢?
这个效应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试探性地聊一些不同类型的话题,看看对方到底在哪个话题上会感兴趣,对不对?
接着看对方的反应强度,这就知道了、掌握了对方的兴趣爱好。
然后,可以顺着对方的兴趣点聊下去,自然而然地、慢慢地渗透。
这就是鱼和叉效应。
◇ 02 ◇
算命先生的启发
这个效应挺有趣,是吧?
一方面既能够让我们不得罪他人,另一方面还能够交到好朋友。
此外,通过聊很多的话题,同时还能够获得我们自己想获得的各种信息,简直就是一箭三雕。
之所以这个效应很有用,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直接获取信息很难,尤其是我们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
那么这时候怎么办?
那就聊一些对方可能感兴趣的其他话题嘛,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渗透。
在渗透的过程中,双方会建立起来最基本的信任感。
然后再往下走,去跟他探讨这个问题背后的个人原因到底是什么,那些痛苦的成长经历又是什么?
这样一次心理咨询的开局就算成功了。
所以鱼和叉效应,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人际关系互动的麻烦。
当然除了心理咨询师之外,还有一个职业,运用这个技术那是炉火纯青。
什么?
算命先生呗。
当年我们考研的时候,很多同学就去寺庙拜佛烧香。
等我们从寺门出来后,发现外面有好多摆摊的算命先生——算姻缘的、算财运的、算吉凶的……各种各样的算命先生坐在道路的两旁。
我们走着,突然就有一个算命先生在我同学的肩上一拍,说:小伙子,我看你印堂发暗,主大凶呀!
当时,我那个同学心里就有点嘀咕,半仙儿说:要不坐下来聊聊?
结果两人越聊越投机,聊了很多,半仙儿收集到了我同学的很多信息,做成了一单生意。
后来仔细想:这个事儿是怎么开始的呢?
其实就是算命先生通过我们的微表情,大致抓住了我们的担忧,然后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的某些肢体动作、言谈举止,以及面部表情,都有可能会提示出我们此刻的情绪,或关心在意与否。
比如说对方跟你聊一个话题,当你特别感兴趣的时候,一定会瞪大双眼,为什么?
因为你急着听对方讲什么,然后你会不自觉的将你的座位前移,或者坐姿向前倾。
前倾表示感兴趣,后退表示什么?回避不感兴趣,对吧?
这是最基本的正常生理反应,它能够提示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波动——比如你往前倾,瞳孔瞪大,说明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那么这个时候就顺着这个话题往下聊,一定能够戳中我们内心的某一个点。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鱼和叉效应。
这样的情况其实经常出现在日常中,甚至还出现在网络上面。
比如,网上有很多心理测试——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测测最近有什么桃花运、什么财运,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等,测试后会给你一些建议。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建议好准。
但其实我们会发现,所有这些测试的答案,里面总有那么一两句话和一两个词语是能够戳中你的内心。
因为这几个词语在不同类型的答案里边它都有啊。
所以,各位跟别人聊聊天时,能跟别人聊到一些有趣的话题,那当然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被别人利用鱼和叉效应牵着鼻子往前走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