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普之泡菜效应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科普之泡菜效应
今天说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现象,它跟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吃食有关。
你一定会说了:老师,还卖什么关子呀,标题已经把你出卖了。
噢!还真是。
今天我们说的就是——泡菜效应。
◇ 01 ◇
泡菜效应
那泡菜有什么好说的呢?
当然,很多国人都爱吃泡菜,它甚至被隔壁儿的韩国奉为国宝。
我真没有开玩笑,去年UK的查尔斯国王大寿时,韩国大使奉上的贺礼就是一坛泡菜。
当时把一众宾朋雷得外焦里嫩的。
扯远了,我们重新说泡菜效应,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中国那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信你看,在公司里面你是不是特喜欢跟优秀的前辈一起吃午饭?
在就餐的过程中,你们可能会聊点八卦,吐糟一下领导。
如果你有知识或业务上的困惑,不免会借机请前辈提点一下吧!
集体就是这样,在其中你总能发现值得你尊重、值得你学习的人,你尤如护灯之飞蛾,向对方靠近,向他学习。
结果呢?
结果就是你变得跟你心向往之的同事,越来越像了。
这是不是很像泡菜的过程?
刚开始有的菜看起像烫发头,有的看起来像光头;有的味道涩一点,有的味道甜一点……但是,浸泡过一段时间后,已经区分不过来谁是谁,不管是模样,还是味道都几乎一模一样了。
相反地呢?
即便是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它们的味道竟然迥然不同了。
人的成长不也是如此吗?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与塑造作用,非常之强,甚至是决定性的。
我们在成长环境中跟什么人一起玩,我们在职场中经常跟什么样的同事一起相处,我们就会慢慢也变成那样的人。
◇ 02 ◇
环境塑造人
为什么现在的初中生喜欢追鞋、炒鞋?
那是因为他们要穿校服,只有鞋能搞出来一点个性,孩子们课间休息时聊点嘛?聊游戏、聊鞋。
到最后,即便原来不关注穿鞋的孩子,也会很在意鞋的样式和品牌了。
当然,孩子在学校里,怎么说也是以正能量为主导的。
但是在工作、生活中呢?
那就未必了,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天天爱抱怨的人,不是说孩子烦人,就是骂老公赚钱少,慢慢地你也会变成那样一个人见人嫌的怨妇。
以前我们开店的时候,邻居家的老板娘就是这样一个人,天天说孩子:写作业拖拉、学习不好、爱玩手机……总之就是让人感觉孩子那就是垃圾。
实际情况呢?
后来见到孩子了,这才发现原来是被人家凡尔赛了。
那会儿孩子正上初中,已经张到一米八多了,用玉树临风形容一点都不算夸张,关键人家还是市级学生足球队的队员。
你看,即便是大人,也很难说“出淤泥而不染”,那对于孩子呢?
他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会更加敏感,所谓“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千万要以身做则,给孩子做好榜样。
◇ 03 ◇
接触不同的人
在职场中,靠近比我们强的同事——无论是他的专业背景,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他的人际关系模式,还是他对自我的了解……都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
也许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迥然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因为毕竟你们生活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之下,体制一样、领导一样,工作的内容说不定也相似。
在这样一个近乎相同环境中,比我们能力更高一点的这群人,他们思考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居然与我们如此不同,这是不是很难得?
说不定这种别致的视角和思路,就可以给我们提供解决各种不同问题的启发。
所以,我自己在生活里边就是特别喜欢:跟比我强的任何人接触,无论他是做什么的。
这当然也跟我的专业、职业有关。
因为我是学心理学的嘛,不管是去讲课还是干别的,总会认识各种特征复杂、不同类型的人。
那么,我和学员在工作之余,不是在咨询工作中,也不是在课程合作中,是不是就不允许接触呢?
实际上,在讲课工作之余,我们能够形成很好的互相分享、互相交流、互相成长。
我们能够在工作之外,在课下会成为好朋友,一块儿约个饭,一块儿去旅行,一块儿去探讨一个人生命题,我觉得这很有意义。
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不同的人的成长背景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可能也是不同的。
我觉得跟不同的人接触,是我这么多年学心理学,给我最大的收获。
在我年轻的时候,但凡有时间我就会背上书包,然后不知道去哪里,可能漫无目的,去一个陌生的城市。
选择一个聚居区,随便找一家酒店或青年旅社,去结识很多不同地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思维模式的的小伙伴。
第二天,一块拼个车或者一块儿出发,或者只是自己背一个小包出去走走,去跟那些当地的邻居老太太或者年轻的人去聊天,问问他们这个城市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这些居民的特点、生活习惯,他们的方言、文化背景、习俗,我会去聊很多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经历对于我的咨询工作很有帮助,往往是一个来访者刚来到我的咨询室,我就能根据他的生活区域,迅速找到我们的共鸣点。
所以,我觉得泡菜效应在我的生活里边,对于我的影响确实还是蛮大。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