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走出童年阴影了吗?

文/龙爸开讲
我们真的走出童年阴影了吗?
几乎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儿童年的阴影。
记得曾经听一位心理咨询师讲:
有一次,因为快递小哥送餐晚了几分钟,他就大发脾气,并跟着一顿数落、责备。
还有一次,团队出外勤,因为没有安排好伙食,他居然把酒店的服务员、经理和老板都叫来,狠批了一顿,简直像一只愤怒的狮子。
你可能会觉得:这也不算过分呀!
但是你知道吗?这位老兄平时都是温文尔雅、与人为善的,可是偏偏在吃饭这种小事上却频频失控,这不奇怪吗?
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经受过专业情绪管理训练的咨询师呢!
◇ 01 ◇
童年创伤后的应激反应
后来,这位老兄做自我觉察时,猛然醒悟为何会如此?
原来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常常在晚饭前罚他面壁思过。
你别以为只是几分钟,他的思过往往要一连三四个小时。
等思过完毕,饭菜早就凉透了。
妈妈和奶奶求父亲先让孩子吃饭,但他坚决不同意,并且大声吼她们。
这种饥饿的感觉,让这位咨询师牢牢记住了那种挨饿的滋味。
他当时非常愤怒,却不敢表达,因为父亲是那么强大。
那种饥饿感、委屈感、无力感、恐惧等等复杂的感受,定格在“不能及时吃饭”这件事情上。
如此愤怒但不敢表达,所以潜意识里有个声音不断对他说:以后绝对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以,一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应激反应就是极度愤怒。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
这种创伤的影响隐藏得非常深,即便是前面那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刚开始也没能察觉到这种童年经历的影响。
实际上,这样的童年心理创伤,非常普遍。
央视网的一项研究表明:
中国44%的家长对孩子有过被恐吓、威胁等言语虐&待。
这些孩子平均每27天就会承受一次言语虐&待。
在这些数据中,或许就有你的亲戚、同事、好友,甚至有你自己。
而更恐怖的是,无论是恐吓威胁、轻蔑亦或是忽视,他们都会在我们的身体中形成记忆,继而变成我们隐蔽的创伤来源,让我们忍不住伤害自我和身边的人。
◇ 02 ◇
小T创伤
如果小时候长时间受到抚养者在身体、言语和情感上的虐&待和忽视,即使长大后个体的身心中依然留有创伤。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症状称作“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小T创伤”。
那么,到底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被小T创伤影响呢?
当然,严谨的创伤诊断需要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但我们可以大致判断——通过观察自己或者他人有没有小T创伤的最核心特征,那就是情绪闪回。
怎么理解呢?
你反思一下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有没有这样的瞬间——
当别人对你做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时,你突然被一种压倒性的烦躁、焦虑、羞耻或者无名之火点燃了。
瞬间觉得自己被忽视、被责备、被侮辱、被轻蔑、被惩罚了,进而做出一系列夸张的反应。
周围人对你的反馈是:有病吧,这么激动干嘛?太敏感了吧。
事实上,你并不想伤害他人,但你不知道怎地,自己就突然在情绪上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事后,我们会对自己的情绪反应感到自责、羞愧甚至愤恨。
而周围接收到你的情绪的人也会觉得非常不理解,甚至会对你产生反感。
显然,在情绪闪回时,你可能根本都意识不到——你的情绪会突然就回到童年遭受虐&待或忽视时那种强烈的情绪状态。
你看,小T创伤导致的闪回,在压力大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而且时常围绕着一个相似主题。
发生的时候,情绪是突然的、无法控制的。
而且会让你误认为这种情绪是针对当下的。
啊?难道情绪还能不是针对当下的?
当然,你此时此刻的夸张化情绪反应,既不是针对当下发生了什么,也不是由周围的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所引发,只是你的创伤被触及了。
◇ 03 ◇
克服情绪闪回
十年前不按时起床总被责骂的小孩,长大后容易为自己起晚气极败坏,更听不得其他人对他晚起的指责和批评。
这些本能反应就像多年前遭遇火灾的人,很容易在浓烟中退行回到那个惊慌失措的小孩,从而对危险做出误判。
那么,我们怎么缓解情绪闪回呢?
第一个步骤叫做觉察。
什么是觉察?觉察就是你能清晰地意识到:此刻我正在经历闪回。
很多人能觉察到内心的部分情绪,比如我很愤怒或者我很恐惧。
但是这一次你需要学会给情绪词典中增加一句神奇的咒语:我正在经历闪回。
为什么清晰地觉察闪回如此重要呢?
因为闪回和其他当下的情绪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你看——
愤怒是提醒你要拿回自己的权力;
悲伤是提醒你要哀悼你的失去;
恐惧是提醒你要去想方设法应对眼前的困难。
这些都是合理的警报。
但闪回不一样,它不是提醒我来对眼前的世界和人做出任何反应的。
恰恰相反,闪回是童年时期那个受到创伤的内在小孩被唤醒。
这时要告诉自己:
我不需要向外做出什么行为,我只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向内和这个受伤的小孩对话。
在你觉察到的那一刻,你新的自我意识就得到了增强。
接下来是第二个步骤,叫做安抚。
当你告诉自己“我正在闪回”之后,接下来就可以想象自己来到了内心深处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
首先是表达你的认可,你可以进一步告诉自己的内在小孩:我看到你了,我看到那个在儿时感受到弱小、无助、羞愧和痛苦的你了。
接着是传递安全感:我知道你现在觉得很害怕、很悲伤、很生气,但是你放心,其实我们都很安全,你很安全,我也很安全。
自我安抚并不是一句空话。
你之所以在闪回瞬间会把眼前的场景定义为危险,是因为负责统筹、协调的前额叶皮质暂时被抑制住了,大脑中这才警铃大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危险,那就让这个警铃响一会儿吧。
这只是误触而已,过几分钟这个警铃就会消失,闪回就会过去。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