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孩子的适度悲观,...正文

孩子的适度悲观,或许是好事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孩子的适度悲观,或许是好事
文/龙爸开讲

孩子的适度悲观,或许是好事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养成悲观的性格,所以会一再强调乐观的重要性,或者说我们的养育计划就是按照怎么乐观怎么来的。

那难道悲观真的一无是处吗?

◇ 01 ◇
悲观让人类延续

当然不是,悲观会让我们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帮我们看清楚很多现实问题的本质。

你看,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很多是悲观者。
甚至叔本华,还是一位极度悲观者,在他的眼中,世界压根儿就不应该存在。

所以说,悲观并非毫无用处。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悲观基因说不定就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呢?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都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如果悲观一点用都没有的话,那么在漫漫进化路上,人类的悲观基因早就被洗掉了。

这起码说明悲观基因对人类的生存是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想到,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有适度的悲观,人类才得以生存下来
比如早期人类出外打猎,当他们经过草丛时,可能有人被毒蛇袭击而身亡的。

这种经历被深深地烙印在了其他人的记忆中。
下次再经过草丛时,人们就会特别注意是否有毒蛇出没。
一旦有风吹草动,就赶紧脚底摸油。

正是这种适度的悲观让很多人存活下来,而那些盲目乐观、相信不会遭毒蛇袭击的人则被淘汰了。

于是,悲观的基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 02 ◇
居安思危

老话说:居安思危,其实说的是:适度的悲观能够帮助我们抵御风险,防止损失

比如,孩子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他用乐观的解释风格推理出:这是自己聪明的结果

如果把这种一路领先的学习状态一直持续下去,不仅是学习,其他方面也能够轻松领先。

这就是一种乐观的想法,孩子很可能会因此失去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盲目乐观而不再努力。

傻乐观而不努力,这显然是无法继续保持好成绩的。


居安思危,适度的悲观能够让孩子保有紧张感和危机感——

虽然这次考好了,但如果我不努力,下次可能就会考得不好。

适度的悲观能够打消孩子因为暂时的成功而变得懒散的想法。


那么,怎么利用好适度的悲观呢?

关键要化悲观为动力

当孩子取得了班上第一名的好成绩时,还要让他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出了自己这个班,还有整个年级的竞争者;出了学校,还是全市的竞争者。

当孩子小升初取得了好成绩,如愿考入一所好学校时,要让他意识到竞争才刚刚开始,后面的中考、高考那才是真正的万里长征。

适度的悲观能够让孩子不为某一次成绩而沾沾自喜,有持续奋斗的动力。


当然,我们提倡适度的悲观,但并不是要去否定乐观,而是要改变乐观的解释风格——

要让孩子意识到,除了我在努力,其他人也在努力。

古人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应该在乐观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

◇ 03 ◇
悲观的边界

都柏林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曾经做过关于乐观和悲观的实验。

他们采访了两组棋手:一组是新手,一组是高级棋手
两组棋手要在同一个棋盘中判断下一步怎么走最合理,并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结果显示:新手组的态度更乐观,当他们想出一步好棋的时候,就只盯着如何导向成功的那步棋,却忽略了可能发生的危险。

而高级别组的态度更悲观,他们会更全面的评估潜伏在各个角落的风险,进而规避掉致命的风险

所以,新手组常常输掉比赛,而高级别组往往能笑到最后。

所谓“骄兵必败”——空有盲目的乐观,没有缜密的计划,不能理性的评估风险,注定是会走向失败的。

只有把适度的悲观和理性的乐观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通往成功。


另外,利用好适度的悲观,还能够让人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也就是在有些事情上努力的作用微乎其微。

比如有些孩子看到自己的朋友学习滑冰,还有机会接受世界冠军的指导,非常羡慕,也想要去学,父母就给孩子报名了滑冰班。

但是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教练发现孩子平衡能力不太好,在冰上老是滑倒,更不要说做动作了。

这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意识到:在滑冰运动上取得顶尖水平是需要天赋的

如果作为兴趣,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滑着玩儿。
但如果要作为特长,那对身体平衡能力、肢体协调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孩子做不好,那也是很正常的,不必强求。


再比如现在很多孩子一窝蜂的去学奥数。

因为爸爸妈妈们觉得学了奥数对小升初的数学考试有帮助,但是每个人都适合学奥数吗?

奥数分为两种:

第一种,把初中的知识变换一下形式,让小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去解答

像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解答的鸡兔同笼问题,小学生不会用方程,那就得换一种思路解答,这种实际上属于超前知识。


第二种,需要孩子将各种知识概念融会贯通,独立思考才能做出来的题

这一类奥数题真的需要有数学天赋,适合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孩子。

如果孩子对数学不感兴趣,爸爸妈就应该理性的意识到:如果还坚持让孩子苦练奥数,那属于揠苗助长

不要乐观地期待数学竞赛获奖,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数学兴趣,和夯实课内的数学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跟风去学奥数。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适度的悲观可以帮我们理性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不要在很难有结果的事情上枉费功夫。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孩子的适度悲观,或许是好事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