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弗洛伊德:“超我...正文

弗洛伊德:“超我”未必高尚、“本我”不一定低下

发布于8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弗洛伊德:“超我”未必高尚、“本我”不一定低下
文/龙爸开讲

弗洛伊德:“超我”未必高尚、“本我”不一定低下


哪怕是如今的普罗大众,对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都可能是耳熟能详的——

那个不就是超我、自我、本我吗?

但是你知道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弗洛伊德都为“无意识”而苦恼!

因为他的心理结构理论显然无法解析这个心理世界,直到28年后,弗洛伊德发展出来更为精致的人格结构理论。

◇ 01 ◇
本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区分为三个层面:本我、自我和超我

先说本我
本我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本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因素,是我们身上具有的最纯粹的占有欲,最原始的冲击力、最原始的冲动。

一说本我,似乎都是一些贬义词,比如——

**不堪、享乐至上、好勇斗狠、作恶多端……

实际上,没有必要瞧不起本我,它是每个人的底色——无论在什么人那里,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本我都是始终如一,永恒不变。


本我还有一个特点:它非常地“纯洁”、勇往直前,就是要满足欲望,要实现冲动

本我不依赖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而存在,也不信奉任何价值观念,不遵守任何法规和道德,更不尊重常识和逻辑。

正是因为本我无视社会性,所以它一直被压抑,只能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通常意识不到本我的存在。
即使偶尔意识到本我的存在,我们也不敢面对它,我们更愿意否认它的存在。


本我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呢?

本我意味着在个体身上无可救药的反&社会冲动,它就是要坚定不移、毫不妥协地获得满足,而且为为此不遗余力、不计后果。

本我的存在,还意味着永远无法将它斩草除根,我们只能压抑它,偶尔通过做梦等变通方式来满足它,甚至有时候不折不扣地直接满足它,但它永远无法一劳永逸地获得满足感。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实说的就是本我,它总是那样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世界上的第一个人,在本我面前绝对“人人平等”——即便是最高贵的人的身上,也依然能找到本我的冲动。

实际上,无论是高贵的人还是卑贱的人都存在一股力量,它要与社会强加于个体的社会要求分庭抗礼。


所以,以危害最小的方式满足本我,才是最理想的办法。

这些危害最小的方式,通常是各种各样的幻象,比如做白日梦、阅读文学作品、观赏各类影片、参加大众文化活动、刷抖音……

这些方式越多越好,否则本我对社会的冲击就会越多、危害越大。

◇ 02 ◇
超我

超我与本我截然相反,它源于规范、价值和理想,也是它们的化身。

超我具有强烈的社会取向,是对本我的断然否定
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当中,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把规范、价值和理想灌输给我们,让我们由本能人、自然人成为文化人、社会人。

但是和本我一样,超我也属于无意识之欲,它通常会以无意识指令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正是因为它属于无意识的领域,所以超我不等于良知,超我也不等于伦理
这一点我们必须说清楚。


所以,本我固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超我同样不是什么好东西
一个是半斤,一个是八两,一对难兄难弟。

我们通常认为:超我是高尚的,本我是卑劣的
其实超我未必高尚,本我未必卑劣。

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善与恶之间的差异。
超我虽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取向,但它并不比本我善良、理性和宽宏大量。

超我同样自私透顶,并且以毫不妥协的方式追求伦理上的至善
而且他追求伦理完善的方式与本我追求原始快乐的方式毫无差异。


超我不接受越界,无论这越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超我不接受疏忽,无论这疏忽是多么的不俗化侈。
超我不接受例外,无论这例外是多么的稍纵即逝。

超我不接受妥协,无论这妥协是多么的用心良苦。
所以对于超我而言,想干坏事就等同于干了坏事儿,即使是活动心眼儿,那也是同样不可以的。

用圣经中的话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就已经与她勾搭了。


但是,人并不是圣贤,人非圣贤,而且食色性也。
因此越是追求善,就越是忐忑不安,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当,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进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超我就常常导致这样的效果。

◇ 03 ◇
难兄难弟

说完了本我和超我,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本我和超我不仅是一对难兄难弟,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

比如一个老板批评自己的员工懒惰,或者说批评懒惰的雇员;教师责备旷课的学生;父亲责备不听话的女儿。

表面看来老板、老师、父亲是在做好事儿,因为他要改善对方的行为。

但实际上,他们不过是被超我所驱使。
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获得感官上的满足,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享受高高在上的满足。

如此看来,本我与超我简直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也就是说:

在批评别人时,他们获得了双重的满足——

既满足了超我的要求,做了好事儿。

又满足了本我的要求,追求的快乐,真可谓是一箭双雕,鱼与熊掌兼得。

但这一切似乎都处于无意识的过程之中。
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获得了双重的满足。
这告诉我们人类行为的动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看来无论将来的经济和技术取得怎样的进步,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纯粹的社会存在物,始终无法抵挡最古老、最具有反&社会倾向的本我动力。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弗洛伊德:“超我”未必高尚、“本我”不一定低下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