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死循环 or 动起来?

文/龙爸开讲
焦虑:死循环 or 动起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各种情绪,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负向的,让我们万分熬煎。
其实,任何情绪都有它特定的功能,不管它是让我们舒服,或者令我们难受。
本文我们就来说说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焦虑的前因后果。
◇ 01 ◇
焦虑的三个特征
虽然平时我们也经常说到焦虑,但是到底怎么样的一种现象或情绪才算是焦虑呢?这个我想大家都说不太清楚。
我们说,焦虑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一定是指向未来的。
什么意思?
说的是焦虑的事情都是针对未来的,它还没有发生。
不点明的话,你应该没有注意到吧。
你想一下——
比如担心考试考不好,天天晚上睡不着觉,这是不是还没有发生?
又或者,女孩子整天害怕男朋友不喜欢自己,万一跟自己分手怎么办?
再或者,我的车放到屋外面被偷了怎么办?
这些不好的事情让你的脑子疯狂地转呀转,这就是焦虑。
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还没有发生。
你觉得它们可能发生,但又不希望它们发生,因为它们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会让你时刻处于患得患失之中。
正是因为焦虑指向未来,那这个特点又引出了另外两个特点:
第一、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未来可能出现有害的结果,关键是还没有办法验证,你说你焦虑不焦虑?
说到底,焦虑就是我们不能忍受这种不确定性造成的。
比如,明天要出去春游,你当然希望有个艳阳天,但是又不知道明天下不下雨。
而且,天气这个事情,还验证不了对吧?所谓的天气预报都标着概率呢,50%概率有雨,到底有没有雨?你想吧。
第二、这是一件你试图回避的事情。
因为事情还没有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至少在50%的机率会产生不利的结果。
所以,你就不希望它发生,更渴望避开它。
这就像算命一样,一旦有凶兆,就会求半仙儿:有没有破解之法?
◇ 02 ◇
焦虑何时成为问题
实际上,平时适度的一些焦虑,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有些人就会焦虑成了大问题,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那么,焦虑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问题呢?
第一,不能确定有效的边界。
比如,你喜欢一个人,想跟他示爱,可是又怕对方不接受你,所以你就非常焦虑——
如果我表白了,他拒绝我怎么办?
甚至他不只是拒绝,还要奚落我怎么办?
你看,对这个事情过度思虑的话,你就会过度反应。
显然,你太在意对方会怎么做,而且他的行为你又管不了。
这时候,你就很容易跨过你们之间的心理边界。
这时候,你没有想办法去调试自己的情绪,只会过度地期待,或害怕对方做出某一个行为。
显然,这个时候你原有的心理边界已经出问题了,需要重新确立边界。
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比如,你向他周围的朋友偷偷打听他喜欢什么,或者约会前专门跑到美容院去把自己拾掇得更有魅力。
通过这些积极的行为,你就可以把你关注的焦点重新转回到自己身上,也就把焦虑这种情绪转化成了有效的行为。
通过上面的作法,你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这对于约会的成功自然是加分项,对吧?
第二,不能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当焦虑情绪不能转化成为有效的行为时,它就会成为死循环,个体就会陷入内耗之中。
这好比螺丝钉打滑了,你再努力也白搭,只能深陷在焦虑的痛苦当中。
此时,焦虑就成了严重的身心问题。
比如,明天你有一个重要的面试,本来应该早睡早起养好精神去应对的。
但是,你一想到这个事情太过重要,反倒整晚睡不着,结果第二天精神萎靡,事情全糟糕了。
第三,重新打量内在动机。
焦虑有可能是源于我们并未觉察到的一个内在动机。
怎么理解呢?
比如上面所说你喜欢一个人,你的内在动机是什么呢?
有可能是他的某一个特质吸引了你,但是说实话,你并不一定真的就是喜欢他这个人。
当你明白这一点,可能就看开了、释然了。
再回到刚才说的面试,当你想清楚这个工作到底哪里吸引你——
可能是工作本身的性质,可能是它符合你的兴趣;
也可能是工资高,还可能是它很具有挑战性。
你看,把兴趣、工资、挑战性这几个特点拎出来,你就会发现:可以提供这种工作的公司,多了去了。
当你想到这里时,还会特别焦虑吗?
所以,当我们很焦虑时,不妨问一下:到底我们的内在动机是什么呢?
比如,马上要高考了,你刚好是高三学生,那你焦虑一下下是正常的。
适当的焦虑是会转化为有效的行动的——更努力地去复习。
但是不幸的是你这个焦虑太强大了,以至于它本身就成了你的大&麻烦。
这时候,你的大脑螺丝钉就滑丝了,完全吃不上劲儿。
唉,在高考马上就要到来的时候,你如果是这种精神态度,那就太糟了——现在你面对的问题从考试这一件事,一下子就变成了两件:
高考还是照样考;
调整自己的焦虑。
这时候,唯一的破局之道就是:重新思考你的内在动机链条——
高考考得好 >> 考上好大学 >> 取得成功。
实际上,你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都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
而且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可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当你想到这里时,你的焦虑会不会得到些许缓解呢?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