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包围圈:别让孩子被你的意志囚禁

文/龙爸开讲
母爱包围圈:别让孩子被你的意志囚禁
孩子从自闭中破壳而出,投入到母爱的怀抱中,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但是,如果他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停留在母爱的包围中,那就是“妈宝男”。
所以,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标志就是突破母爱的包围圈。
◇ 01 ◇
跟妈妈抗争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是经典的中国式女性,看上去总是弱弱的,颇有林黛玉的风格。
这在中国是很受男人喜欢的一种风格,所以追她的男人也不少。
然而她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并没有太多考虑,也缺乏信心。
所以,一旦出现有女性来和她抢男人,她就会自动后退。
当我和她深入沟通之后,终于搞明白了,原来她觉得所有男人都和他们的妈妈关系太紧密了,自己根本就挤不进去。
再进一步谈下去,我才发现真正的问题是:她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感觉,觉得自己永远斗不过自己的妈妈。
因为长期以来,但凡和妈妈出现争执,她永远都是输的那个。
她第一次和妈妈抗争成功,是在大学的时候。
当时她们刚刚搬进新家,关于她自己的卧室中的床怎么摆放这么一件小事儿,她居然和妈妈出现了分歧。
一直以来她都特别听妈妈的话,可这一回她的倔劲儿上来了,死活让步,想要坚持自己,她妈妈也一样坚决不让步。
围绕着这张床怎么摆放,母女俩愣是争了半天,最后女儿大哭。
即便这样,妈妈还是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可巧这个时候妈妈的闺蜜来家里,看到他们母女俩争得脸红脖子粗,觉得不可理议。
于是这位阿姨劝妈妈说: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要管那么多吗?更何况这是她自己的房间啊。
最后妈妈听了好友的劝,终于尊重了女儿的意见。
在这位来访者的记忆中,这是她第一次成功的拧过了妈妈的意志。
她妈妈对她有强烈的控制欲,这份控制欲无处不在。
她想做一件事情意味着在她心里升起了一份动力,这个动力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一份活能量。
而妈妈在此事上控制她扼杀她的自主性,就意味着她的那份动力被灭掉,成为一份死能量。
◇ 02 ◇
白能量与黑能量
白能量的触角能够被其他的能量体给接住,两者之间建立了关系,那么它就会被照亮,这就是活能量。
相反,如果这个能量触角没有被接住,它被拒绝或者忽视了,那么它会变成死能量。
可怕的是,死能量还会继续向外表达,会攻击个体自己,会压制自己。
这便是无力感,或抑制产生的根源。
死能量指向破坏,活能量指向滋养。
本来就是摆放家具这么简单的事情,一加进妈妈强烈的管制就变得错综复杂。
一旦理解到这种事情里藏着你死我活的战斗,我们就立即会明白这不是一件无所谓的小事了。
母亲严重的控制这个女孩,而且非常的有耐心和决心,同时母亲的确是容易事无巨细都会去关心的。
这位来访者的妈妈就是这样。
母亲在和她争斗的时候总是赢,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对她构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围剿,母亲的意志无处不在,把她彻底包围了,她冲不出去,她的意志大多被闷死在这个包围圈里。
这位来访者的故事,让我就想到了“母亲包围圈”这样一个形象而简单的说法。
你可以粗略的观察一下你周围,相信你会看到很多人处在母亲包围圈中。
◇ 03 ◇
病态共生
我的一位男性来访者,他是一个超级宅男,也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
他只有两个深度关系,一个是和太太,一个是和妈妈。
在遇见太太之前,他的世界里面就只有妈妈一个人。
他的妈妈也不断的说,妈妈的世界里也只有他一个人,说得好像他们俩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似的。
可是这位来访者是有父亲的,而且他们也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经典的病态共生。
一般来说,病态共生关系如果发生在亲子关系之中,那几乎都是父母想和孩子共生,而孩子想离开,但是离开不了。
有一次这位来访者看一部美国西部电影,影片内容是关于挖金矿的,那是男性的丛林世界,动不动就打打杀杀,人命如草芥。
可是看完这个电影之后,他生出了一份强烈的憧憬,他很想去这样的世界,哪怕只是做一个小喽啰,哪怕轻易就丢了性命,也想去试一试。
然而他觉得他去不了,因为他的妈妈离不开他,如果他离开了妈妈,妈妈就会活不下去,这样会让他内疚至极。
他想到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他得有分身术——真实的自己去那个丛林社会,虚假的自己留在家里陪妈妈。
讲刚才这两个故事,是想让你明白什么是母亲包围圈,以及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陷入了母亲包围圈儿。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离不开母亲,或者是一想到要离开母亲就会特别的内疚,那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身处母亲包围圈中。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