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 or 让他自愿去改变?

文/龙爸开讲
改变孩子 or 让他自愿去改变?
生活中的最大的苦恼之一恐怕就是你无法改变身边的一个人,可是,周围确实存在某些人越变越好。
这其中有什么不一样的秘密吗?
◇ 01 ◇
改变怎么发生?
几乎每年,我以前的学生都会请我小聚。
有一次,一位学生说我在课堂一某句话影响了他直到现在。
无独有偶,另一位学生提起我在课堂上分享的故事,让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学生们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可是,当时我是有点儿尴尬的,因为我压根儿不记得在什么时间,在什么课上讲过什么内容了。
所以,当学生感谢我改变了他时,我只能一再强调:不是我改变了你,而是你改变了自己。
因为起码我并没有改变全班某一两个人的主观动机,所讲的内容都是针对整个班级的。
之所以某位同学还记得某句话,最关键的原因是:这句话得到了他自己的认同。
即便是当时他对我那句话印象并不深刻,后来也会从其他途径重新学习到这句话,并得到他的认同。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助人自助。
咨询师千万不能自恋到认为自己就是救世主,可以改变来访者。
咨询师能做的只是:与来访者一起研究他的现状与问题,促使对方认识到一个现实——自己必须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很多父母都想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等到很多人长大后都想把父母改变得更“时尚”、更“科学”;很多夫妻都想把对方改变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但是你会发现,越是想改变对方,对方越会坚决防御,用尽一切力量去保护自己的边界和观点。
所以,不要试图去改变任何一个人,哪怕他是你的至亲至爱。
那么,改变何时才会发生呢?
改变,只有在当事人自己完全认可,并情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
只要当事人不认可,不心甘情愿,那任凭他人费尽口舌,改变也不可能真正发生。
所以,真正的改变需要符合两个条件:
一个是大脑的认可;
一个是情绪上的心甘情愿。
也就是说,改变的两个前提是:情愿和认可——情愿指的是生成积极的情绪,认可指的是认知上的提升。
在具备上述两个前提的情况下,行动就成为水到渠成。
你看,知、情、行,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
认知和情绪必须整合,行为的改变才有可能会发生。
◇ 02 ◇
认可但不愿改变
莎翁说得好:live and learn,中文对应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呢?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是:每一个人都并不完美,我们需要花一生的时间去提升自己、自我完善。
因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自我改变是必需的。
根据对于改变的认知与意愿,我们可以把所有人分为三类:
内心认可,却不愿意改变的人;
内心尚未认可,但却希望改变或需要改变的人;
内心不认可,也不希望改变的人。
我们首先来谈谈第一类:内心认可,但不愿改变的人。
有些家长特别不希望:自家孩子跟班上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一起玩。
为了说服、改变自己的孩子,总是在子女面前说:
你的朋友谁谁谁多么的不堪,跟他这样的人玩到一起去是一件多么愚蠢丢脸的事情。
谁谁谁不这样,像什么隔壁家的小红、小明啊,看看人家多么听话,多么优秀。
你会发现:这些家长只会越来越把他们的子女往坏孩子那边推。
即便那些孩子内心明明知道自己的朋友们确实有不少毛病和缺点,也认识到:我应该疏远那些朋友。
但是,他们在行动上,也会继续和那些所谓的“坏孩子”走得更近。
因为他们的情绪上是逆反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改变是被逼的。
因为一旦自己顺从,让家长得逞,以后自己就会被父母彻底控制。
我曾有一个来访者是高三学生。
在快到高考的时候,他与室友的关系却让他深受困扰。
他说室友的成绩很好,可是考前焦虑非常严重,经常看不进去书,有时候晚自习一道题都刷不出来。
每一次室友向自己抱怨,他都好心地劝他:你本身成绩一直很好,正常发挥,考一个好一点大学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时候,一定不要放松自己,不要前功尽弃啊。
但这位来访者很快发现:他这套吧啦吧啦完全没有用,不仅没有帮到室友,室友反而越来越疏远他——不再跟他一起同去同回,有时候还在他前面甩门。
其实,室友很清楚高考临近、时间紧迫,但是此刻他最不需要的就是别人来说教他。
可是,我们这位来访者偏偏就这样做了,所以激起室友情绪上的逆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 03 ◇
不认可但需要改变
对于那些不认可又希望改变或者需要改变的人,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第二类,最为关键的则是如何实现认知的自主转变——
让当事人认为:这个道理是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被灌输的。
让其觉得我应该这么做,而不是不得不这么做。
比方说,对于孩子来说洗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是一件必需的行为,既不认可,也不情愿。
但如果他要迫不及待的想要吃他爱吃的蛋糕,那这就成为一件需要改变的事情,关键是看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的认知。
大部分家长都会说:赶紧去洗手,怎么这么不爱干净啊!
但这样的作法是错误的,因为你这是在代替孩子去思考,强行让他接受一个观念,孩子即便去洗手也是被动地不得不去。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换个说法:孩子你有两个选择——
一个选择是:现在马上就吃,但是有可能吃完之后会肚子疼,然后妈妈带你去医院;
另一个选择是:你现在不吃,先花一点点时间自己去把你的小手手洗干净。
这两个选择都可以吃到蛋糕,你要选择哪一种?
看到了吧,这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再比如,如果孩子总是喜欢穿一双鞋,即便今天要下雨天也不愿意换鞋。
大部分家长可能会说:今天下雨会把鞋打湿,赶紧把鞋去换掉。
这又是家长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孩子做决定,逼着孩子去改变。
如果换一种增加认可和意愿的说法,该如何说呢?
你是不是很喜欢这双鞋呢?
那你喜欢这双鞋穿久一点,还是很快就变丑变脏呢?
你看天马上要下雨了,这时穿这么漂亮的鞋子,会把它弄脏的。
那么,你是想这双鞋子今天就穿脏丢掉,还是今天不穿,以后还能继续穿呢?
发现没有?平时如果您稍微多花一点点时间和耐心来保持这样的思考和说话方式,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都会认可并愿意更好的作法,而不是内心委屈巴巴地“不得不”这么做。
◇ 04 ◇
既不认可也不愿改变
孩子转变的过程中,知、情、行往往是三位一体的。
一旦一个要素实现突破,就会反作用其他要素。
所以,一旦认知完成,个体认识到该行为对自己有利,往往就会出现相应的积极情绪。
而个体对于某件事情存在积极的情绪,也会促进他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完成认知的提升。
比如,一个孩子一旦打心底认为刷牙可以防蛀牙,他就不再厌恶刷牙这件事,有希望天天主动去刷牙。
再如孩子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
孩子因为喜欢某一明星,而深入收集与之相关的信息。
然后,在生活习惯与爱好上发生相应的改变。
那么,假如身边有内心不认可也不希望改变的人,也就是说我之前说的第三类。
改变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答案是:个体的年龄越小,自我改变越有可能发生,年龄越大。
越难以实现自我改变。
在心理学上,把认知和情绪的结合体称为相信,这很容易受到早期经验的影响。
换句话说,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基础认知和价值观,与养育者的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是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后天将很难改变。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个成年人相信一则错误的信息时,如果你非要用正确的信息纠正它,那不但不会起效,反而会加深他对正确信息源的不信任。
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逆火效应。
过去二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也已经反复证明:即便一个错误的观念已经被修正,它在人脑中的影响也会持续。
比如,在现实中你会发现:如果一个成年人觉得转基因不安全,就算用再多的科学证据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对方也会无视,依然会坚信自己的观点。
到了一定年龄,认知结构已经相当稳固,每个人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尤其在现今海量真伪信息垂手可得的智能手机时代,更加剧了这一倾向。
而对于3到15岁的儿童青少年,改变更容易发生,但依然不是被改变,而是让他学会自主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合理选择,以及学会分析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实现这一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孩子的父母必须首先改变。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