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粘人,父母该怎么办?

文/龙爸开讲
孩子太粘人,父母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来说说粘人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像是刺猬,离得太远会缺乏安全感,可太近又难免心烦。
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粘着大人是一种很普遍的正常现象,尤其是第一个孩子,因为缺少玩伴儿,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那么,如果孩子一直粘着你,该怎么办呢?
◇ 01 ◇
尝试分离
实际上,你之所以能感到孩子粘人,是因为亲子之间常常要经历短短,或者长长的分离。
对于某些时候的亲子分离,其实也是情非得已,或者父母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处理,或者孩子已经到了去幼儿园、上学的年纪。
然而,当分离时刻到来时,孩子的情绪反应可能会过于激烈。
这也不免让父母心生愧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没有好好地陪着孩子,孩子的痛苦完全是因为自己。
在这里,我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亲子分离是常态,而且是养育孩子的终极目的。
所以,当孩子必须与你分离时,你应该作为守望者,满含微笑,把孩子送走,给他以鼓励。
父母有这样的认知和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帮孩子建立韧性,锻炼、增强孩子对的失望的耐受力,这会让他将来有能力承受生活的坑坑洼洼,变得坚强而独立。
当然,与孩子的分离并不需要动作太大,可以小步慢跑。
比如,为了锻炼孩子独立性,周末或寒暑假非要把小小的孩子送到远方的亲戚家,那这个动作就未免过大了。
我们可以尝试从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开始。
这时候,父母重点要做的是:关注孩子的感受。
比如,你可以问孩子对上幼儿园有什么想法?渴望什么、担心什么?
然后,你可以施展共情的技巧,认同孩子的感受。
可以这样表达——
妈妈会一直在这里支持你,爸爸也会一直在这里支持你。
我们真的很想帮助你,给你机会结交新朋友,认识新老师,尝试新事物,感受新环境。
◇ 02 ◇
角色扮演
你可以提前通过角色扮演来帮助孩子体验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景。
你扮演你自己,孩子扮演他自己。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由你扮演孩子,让孩子来扮演你。
这样更能感受彼此的情绪,角色互换可以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因为这个过程会创造很多的幽默和欢笑。
角色扮演之后,你可以问问孩子:你作为爸爸或者妈妈刚才感觉怎么样呢?
他们可能会大声的笑着说:天哪,我可不希望自己看上去像那个样子,我可不希望自己哭成那样,不希望大家都看着我。
你可以接着说:我们再换一种练习的方法,这次你扮演你自己,或者我再扮演你一次。
但是这一次妈妈和孩子分别的方式是:使用拥抱。
然后扮演妈妈的人会说:祝你一天过得愉快,扮演孩子人说:祝妈妈今天也过得愉快。
然后妈妈说:我爱你,下午三点我过来接你。
扮演孩子的人说:妈妈,我也爱你。
用这样的方法和孩子反复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这种更良性的分离方式,把告别场景的细节演示出来。
◇ 03 ◇
锻炼孩子去独立
如果角色扮演结束了,孩子还依然有情绪,依然很焦虑,那该怎么办呢?
这时父母首先要放松下来、提醒自己: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在成长和学习。
你想一下:
鸟妈妈把小鸟推出鸟巢,只是为了让小鸟学会飞翔,这很残酷吗?很苛刻吗?
这只是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因为鸟妈妈深知只有这样小鸟才能学会飞翔。
所以,你要利用好各种小机会去帮助孩子飞翔。
不论是孩子和爷爷奶奶相处,还是结交新朋友,或者参加一项活动,比如舞蹈、运动等等,都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有信心,坚信他能够顺利度过,而且相信他对自己也有信心。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要批评孩子,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让他们感觉更糟糕。
要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一定能行,让孩子知道你会在下课的时间准时来接他。
或者告诉孩子这是妈妈的电话号码,如果你需要跟妈妈讲话,你身边的老师、叔叔、阿姨都可以给妈妈打电话。
你要坚信这样一个的小机会是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的。
作为父母我们要记住: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他的事情。
比如起床穿好衣服,睡觉脱去衣服,倒牛奶等等。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点指导,给予他们鼓励,而不是替他们去做。
当你教会孩子这些日常技能时,孩子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
这时孩子再进入新环境、经历新事情时,他就会勇敢去面对。
同样,孩子拥有自己独处的时间也很重要,要让孩子有个人独立的玩耍时间和空间。
很多孩子之所以上幼儿园时会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这可能是因为父母的陪伴过多了。
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跟父母腻在一起。
所以,应该从小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社交生活——让他和同龄的小伙伴玩耍,或者和其他的长辈玩耍,给孩子一些私人时间。
你完全不必因此而内疚,因为你的行为是在帮孩子的忙。
而且,当你拥有除孩子以外的生活时,你才会有时间去照顾好自己。
当你照顾好自己时,当你将爱好、热情等列为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时,孩子会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这样你会成为更好的父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人父母者更应该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让他有和其他人一对一交流的机会;在孩子玩耍时,你可以在孩子旁边看书……父母并不需要任时任刻都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动当中。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