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普之身体边界:我们可以说“不”吗?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科普之身体边界:我们可以说“不”吗?
现在的心理学讲座,或者心理咨询中经常会用到“边界感”这个词,而身体边界则是心理边界的物质基础。
那么,身体边界怎么理解呢?
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自己的身体要自己做主。
相反地,如果没有身体边界的意识,无法给自己的身体做主,就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 01 ◇
躯体化
中国人有句俗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活又不是修真小说,不可能身体消灭了,元婴还可以独活。
现实中,一个身体里只能住着一个灵魂。
如果你的身体里面住的却是别人的灵魂,那身心就会非常拧巴,因而生出病来。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躯体化”——当一种情绪或者是情感,不能通过语言和行为自由表达出来的时候,它就会通过身体来表达。
躯体化,是一种很常用的自我防御机制,不过这种方式很低级,往往是在个体没有心理学常识的情况下,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
我自己就是躯体化的一个案例。
直到现在,我的左耳都有严重的听力问题,这是中学时候的一场疾病导致的。
当我知道躯体化这个概念时,我深以为然,这简直跟我的情况一模一样。
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听女人诉苦,先是我妈妈,后来恋爱时,总是遭遇一肚子苦水的女人。
虽然我非常不愿做那些女人的情绪垃圾桶,但是我一直都不好意思直言:请不要跟我讲这些,我不想听。
还有一类情况更为常见:
一对老两口,其中一个总是喋喋不休,攻击性那是灰常地强,结果人家七八十岁了还是耳聪目明的。
可是Ta的老伴可就惨了,通常会显得十分压抑,极少表达情绪,结果最后耳聋眼花。
这种现象的逻辑跟我自己的那个案例是一模一样的:
我不想听你发脾气,我也不想看你发脾气,可是我表达不了。
我很想把我的视觉、听觉都关了,最后久而久之眼睛和耳朵就真的不行了。
◇ 02 ◇
继发性获益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国际性的心理学培训课程,其中有一个女同学说了她生活中的一个困扰。
她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后来她长大了,只要一出门,父亲就会生病。
然后,她就不得不放下手头的事务,回家照顾父亲,而父亲的病很快就好了。
这次培训时也是如此,她刚出来,父亲就又生病了。
而这个培训实在是太重要了,女同学决定留下来,暂进不回去照顾父亲。
我们的老师说:父亲一生病,你就回家照顾他,他的愿望总能实现。
这种现象叫“继发性获益”。
继发性获益是说有一些人生病以后,可以获得的特殊照顾和优待,这些都是继而引发的利益。
显然,病人通过症状来获得好处。
其实,这种现象在小孩子身上经常出现,比如今天实在不想上学,就莫名其妙地生病了。
其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除了通过疾病不上学、不上班之外,还可以避免指责和批评,免除某种责任和义务,寻求别人的注意和同情等等。
这是他们应对心理、社交上的困难处境,或者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方式。
这会导致病人“发明”出大量的躯体化症状来获得继发性获益。
之所以“发明”是带引号的,因为这很可能是潜意识中形成的。
现在再回到那位女同学的情况:
父亲一生病,她就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个行为等于鼓励了父亲生病。
既然父亲能够通过生病而让女儿留在自己的身边照顾自己,那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但是老师在帮女同学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她并没有认真听,只是一味自己倒苦水。
于是,我忍不住插话:同学,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啊,你忽略了老师的话。
听到我的提醒,她猛地愣了一下说:嗯,好像是这样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这个女生身上也出现了躯体化的症状。
当时,老师的心理角色就是父亲,而女同学最不想理会的就是父亲的声音。
所以她才忽略了老师的声音。
父亲太需要她了,而淹没了她的感觉,因此,她想在自己和父亲之间画出一个边界,但是她又没办法去主动地、直接地表达。
所以只能用这种被动的方式——忽略、听不见或者遗忘他的声音。
◇ 03 ◇
无法说“不”的伤害
你看,这位女学员当时的表现,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躯体化”案例。
不过,还有一类现象非常常见,可能正发生在你的身上。
比如,有人求你做一件事情,你不太愿意,但是又不好拒绝,于是只能委婉地说:对不起,我身体太累了,我做不了。
然后你可能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身体真的就变得很累,甚至你干脆真的生病了。
在看NBA时,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
当球场上压力极大,球队严重溃败的时候,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球星会出现严重的伤病。
当然了,这些意外伤病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里面有一个隐藏的心理表达:
你看不是我个人能力不行哟,是我的身体不争气。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推想,是因为:
虽然身体非常宝贵,
但是心理意义上的“我不行”或者“我不好”后果更严重。
所以,很多时候为了保护“心理意义的我”,就只能委屈和伤害“身体层面的我”了。
前面讲的都是成年人的例子,接下来我们从养育孩子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自己身体的主人,那么必须要向孩子清晰地传递一个信息:你可以对爸爸妈妈说不。
有时候孩子会拒绝发展自己的一些能力,比如说你让孩子学钢琴,结果他的能力不升反降。
对这样的现象有一种很好的解释:当孩子不能说“我不想”的时候,他们只能说“我不行”,可是久而久之,孩子竟忘了自己真正的感受,结果真的在很多方面都不行了。
在家庭教育中,家暴孩子,这当然是非常不可取的。
首先,不论出发点是什么,这都不能称之为教育。
其次,当父母对孩子体罚时,无疑是对孩子说:我可以侵犯你的身体。
所以,父母不但不能对孩子使用武力,还要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的身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谁能不能侵犯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