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模型:中国式关系的真相

文/龙爸开讲
冰山模型:中国式关系的真相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生活,经常会遇到朋友让我猜他正在想什么。
这是非常无厘头的,心理咨询不是读心术,咨询师也不是神棍。
但是我们确实有一套科学的系统来判断个体的内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并通过这个模型来预测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思想和行为。
个体通过内心的这个关系模型影响他的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上称之为“冰山模型”。
用这个模型可以解答绝大部分的关系难题。
比如夫妻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跟伴侣之间总是沟通不畅?
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吵了好多遍就是得不到解决?
为什么两个人的语言越来越少?
再比如和上一辈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我的父母公婆总想控制我?
要怎么跟自己的父母和解?
有了孩子后,还会问这样的问题:
我学了好多亲子沟通的课,怎么还是解决不了亲子矛盾呢?
我要怎么样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呢,这孩子怎么老不听话呢?
其实,冰山模型的作用远不止于此,甚至在谈男女朋友、与同事领导相处中都大有可为。
◇ 01 ◇
冰山模型
我们可以把关系想像成为海洋里的冰山,分为三层:
第一层:关系表象层;
第二层:关系需求层;
第三层:关系脚本层。
露出海面之上的是关系表层。
这是冰山尖儿,它包括我们对外在周围人的态度、行为,尤其体现在我们怎么样跟人沟通上。
比较接近海面的部分是关系需求层;深海里的是冰山根部是关系脚本层。
三个层次越往下越能够决定关系的深度。
举个例子吧,我有一个来访者小林,感觉老公对自己很疏远,认为对方压根儿不爱自己。
我们在考察小林夫妻的沟通状况时发现:他们几乎不聊天,经常一言不和就吵架。
那么,小林对老公怨气这么大,背后的需要求是什么呢?
原来是她渴望老公多花时间陪陪她。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后,我终于搞清楚了两人的关系脚本——小林成长在一个父亲天天按照下班回家吃饭的家庭中,周末亲戚们还要走动聚餐。
这就是她的关系脚本。
但是,她的丈夫则相反,他的父亲常年出外打工,每次父亲回家,妈妈都会做一大桌子好菜。
小林丈夫内心认为的好丈夫就是没日没夜在外打拼,没有必要两人天天腻歪在一起。
甚至在小林丈夫看来,他可能对小林也并不满意,做家务不勤快,还满腹牢骚。
你看,两个关系不好的根源,其实是两人迥然不同的关系脚本。
◇ 02 ◇
中国式家庭关系
随着案例的积累,我发现中国的家庭关系问题非常典型。
伴侣也好,和上一辈、下一辈的关系也好,呈现出来的问题千千万。
比如:
老公不回家、老公打游戏、老公不会表达爱、老公一吵架就出门等等。
孩子不服管。
父母太控制。
这些都是关系的表象,体现的是关系的需求。
为什么你对这个表象那么在乎呢?你一定是有某种需求的。
比如这个需求是:我希望老公亲近我点,我希望对方吵架时能够积极面对,因为我觉得这样是负责的表现。
你看我们这样一分析是不是就更清晰了?
但是我们女性就是很奇怪,在争吵中会发现——
自己有时候表面上吵架,但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或者明明自己想要,就是不跟对方说,让对方猜。
或者等着对方来满足自己。
这就是我们太重视表面的现象了,并没有抓到背后的本质核心。
这时候,我要是交给你1234这些解决表象问题的沟通话术,比如怎么样好好说话,怎么样引导老公做家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些都只能够让我们在外在的沟通细节上更加完善,让别人觉得舒服,可是并没有解决了我们根源上心底里的诉求。
不仅在亲密关系中是这样的,其实在亲子关系里也一样,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行为只是关系表象,它反映的应该是关系脚本下的需求。
比如,有的孩子他正在玩积木,玩着玩着积木倒了,孩子肯定就很生气,他就希望妈妈来安慰自己。
结果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有的孩子就是喜欢反着表达,比如,妈妈跑去哄他,他会说:你走开,不要我要你帮忙。
我们心理咨询师会比较懂得儿童的语言,明白他背后是在说:你刚才怎么不陪我搭积木?你刚才忙你自己的,现在这个积木倒了,我特别难过。
这种表达方式反映的是孩子底层的冲突脚本,他属于什么类型的冲突脚本呢?
显然,这个孩子属于矛盾型的冲突脚本。
我们心理学界的研究发现:冲突脚本差不多一岁多就会开始形成。
而且后面会比较稳定下来,一直到成年,这会影响到你未来和伴侣关系、职场人际关系、朋友关系中怎么样去面对冲突。
咱们中国人从小就缺少一堂表达自我需求的课。
比如说小孩子哼哼唧唧在家里闹腾,这是表面的行为,对吧?
实际上他可能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但是大人呢,往往会批判他或者不理解,直接就给打压了、忽略了。
因此,我们要去纠正自己,帮助孩子正常的、坦然的去表达,从而让更良性的关系脚本牢固下来。
像前面所说,有需求不懂得怎么说,甚至特意不说让对方猜。
这都是内化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互动模式所致。
由此可见,关系脚本在人一生中,是多么至关重要。
如果关系脚本的问题没有处理好,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一些表面的沟通技法、情绪处理技巧去掌控关系主动权,这哪怕不是隔靴搔痒,实属下下策。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