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之瓦伦达效应:越患得患失,越可能失败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原理之瓦伦达效应:越患得患失,越可能失败
生活中,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平时我们的工作表现得不错,可是一旦参与到重大的项目中,就会频繁出现失误。
按照网络语言说就是:关键时候掉链子。
其实,孩子上学也是一样,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但是越是重大的考试,越容易发挥失常。
似乎是:我们越看重一件事情,越渴望成功、害怕失败,结果反而是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 01 ◇
瓦伦达效应
其实,上述现象和我今天要分享的一个心理学知识有关,那就是“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是一位知名的高空钢索表演家,这个效应源于他的故事。
本来瓦伦达高空走钢索的技巧很娴熟,之前从来没有出过事故。
直到1978年,表演**他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表演绝活。
瓦伦达史无前例地紧张极了,因为这次表演非常重要,观众都是美国名流,而且还是现场直播。
于是,各种念头在瓦伦达的脑中反复拉锯:
如果这次表演成功,自己在马戏行业中的声望将会如日中天,还会给团队带来前所未有的回报。
但是,如果失败的话……
演出开始后,从来没有出错的瓦伦达走到钢索中间。
但是在仅仅做了两个低难度的动作以后,忽然从10米高的空中摔了下来,丢了性命。
后来,他的妻子回忆说:
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
因为瓦兰达在出场前总是不断的说:这次太重要了,我不能失败。
而在他以前的表演中,他只是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其他的任何杂念。
但这一次他太想成功了,一直处在患得患失的状态里。
心理学家把这种过度的患得患失影响当前行为,从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瓦伦达效应。
用通俗的话说,这就是患得患失,是一种过度的得失心理——个体过于看重想得到的预期成果,同时极力回避可能的损失。
得失心理在1965年,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艾略特·艾伦森和他的同事达文林德提出,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来测试患得患失的状态对于人们心理的影响。
两位教授把参与者分成了四组,给每组参与者4种不同的评价:始终肯定的评价、始终否定的评价、先否定后肯定、先肯定后否定。
然后,实验者测试了参与者面对不同评价时的心情,结果显示:那些先否定后肯定的参与者比始终被肯定的参与者更喜欢这个评价,而先肯定后否定的参与者比始终否定的参与者更讨厌这个评价。
也就是说,先肯定后否定和先否定后肯定的评价下,参与者的心情波动更大,也就是说得失心理生效了。
◇ 02 ◇
患得患失为何招致失败?
那么,患得患失为什么会更容易失败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当你过度在意预期的成功时,你会压力山大。
因为你想要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就要付出相应的行动,你就会更加努力地要求自己。
这时候,你的压力会成倍增加,同时还在不断告诉自己:不能辜负期待。
这反而会更加积攒压力。
其次,你可能会陷入期望陷阱。
也就是说过度关注成果会带来完美主义陷阱,会让你频繁感到失望。
在努力向着目标前进的时候,过于在意成果会把你的期望提高到临界点,这样完美的结果更像是镜花水月。
如此一来,你就更容易对现状永远感到失望。
在追求的过程中,你会变得挑剔和不快乐。
第三,过度在意损失会带来许多负面的情绪。
个体很容易陷入焦虑、担心、沮丧之中无法自拔。
丧失的体验比获得的体验更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在损失真正发生之前,就会带来许多负面情绪。
你看到事情结果有许多未知,可能的失败带来的往往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消极心理,焦虑就滋生于这现实与可能、当下与未来之间的不确定当中。
同时,对损失的在意也会有心理暗示作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里的虚拟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人的神经系统。
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在挥杆前一再告诉自己,千万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于是球被打进水里的次数就明显增多。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总在重要的事情上出错了吧——在面对重要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产生了比较大的压力,担心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同时在进行中可能也会产生对现状的不满和失望,并因为过于害怕出错,从而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影响了正常的表现。
人就是这样:想着千万不能出错,最后反而犯了反复提醒自己的错误。
◇ 03 ◇
化解瓦伦达效应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减少患得患失的影响呢?
首先,要允许自己拥有焦虑的时刻。
当想到可能会把工作搞砸而焦虑的时候,不要立刻简单粗暴的对自己说:不要再焦虑,不要去想了。
而是把焦虑的具体情况写下来,列成清单。
在写的时候不要去评判你的念头,而是单纯的记录,并告诉自己:先写下来,回头再看这个单子。
这个作法的好处是:它打断了持续焦虑的状态,同时也并不一味地压抑自己的焦虑,而是进行适当的表达。
这样明显有助于打破焦虑思考的死循环。
其次,把要做的事情细化为一系列和时间地点有关的行动。
焦虑的本质是不确定性。
当事务很模糊时,比如我要写份报告、做个PPT,它们只会给你营造出一种工作没有完成的焦虑感。
相反,如果你把工作具体到行为与时间地点,就会给自己更多的确定感。
比如把“我要写报告”写成“今天中午9点到11点,在办公室电脑前把关于项目的想法写下来。
”
第三,只关注当下。
把未来的事交给未来的自己,这是一种看待自己与时间的有趣方式——把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看作是一个团队,然后将工作的每个环节分配给不同时刻的自己。
所有当下的自己只会完成当下的工作,至于工作的成果与后续,自然会由未来的自己想办法完成。
同时这也会让你意识到,只有每一个自己都专注于当下,才能将事情做得最好。
如果现在的我为未来担心,就是替未来的自己分心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