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学原理之马太...正文

心理学原理之马太效应:出身阶层能打破吗?

发布于11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原理之马太效应:出身阶层能打破吗?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原理之马太效应:出身阶层能打破吗?


社会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说它可以通过权威和规范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还意味着一直会有一股混沌之力,从小到大都在左右着个体的发展。

这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力量,就是“阶层”。
那么,我们可以打破阶层壁垒吗?

◇ 01 ◇
人生七年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英国也有一句相似的谚语:

给我一个七岁的孩子,我可以告诉你他长大之后的样子。

简言之,就是七岁看大
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在上世纪60年代,一位英国BBC的青年导演,突发奇想决定追踪14名7岁的孩子,只为验证上面这句话,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够“七岁看大”。

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艾普特持续追踪了这14个人。
每隔七年,就会重新采访他们,记录他们的成长与现状,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

后来,艾普特把他的采访记录剪辑成为一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人生七年》。


这个纪录片的真正价值除了回答“七年能否看大?”之外,还在于,它以真人真事来回答了一个问题:出身阶层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因为片中这些孩子是选自于各个阶层的——他们有的来自于肯辛顿的富人区,有的出自中产家庭,还有的孩子来自社会底层,甚至出身于贫民窟。


虽然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阶层,生活经历也大不相同,但是在人生最初的七年,他们都是那么天真无邪、没有任何烦恼,让人看着充满了生命的希望。

其中,有的孩子想上牛津剑桥长青藤,有的想去非洲帮助穷人,有的想环游全世界……对他们来说,未来有着无尽的可能。


然而,事实很打脸,这些孩子长大后,几乎都还生活上父辈的轨道上——富人家的孩子做着律师、企业家,年薪百万以上;中产家的孩子继续做着公务员或老师;来自贫民窟的孩子则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搬砖。

这个纪录片得出的结论是如此残酷无情,那就是“阶层固化”——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马太效应”。

◇ 02 ◇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默顿提出,它来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

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有一句体现类似思想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说:自然的规则是用富余的来补充不足的。
而人类社会的规则则完全不同,它让不足的更缺乏,让富足的更加富足。

看来东西方这两部经典都讲了同一个道理:

当一个群体或者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奠定了声望、金钱或地位上的优势,

那么他们就更有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那么,为什么寒门就不容易出贵子呢?

其实,在我们对比出身富裕阶层与贫穷阶层孩子的时候,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他们在金钱、地位上的区别,而忽视那些表层之下的更关键的因素。

在纪录片中,你可能只注意到了富家子弟顺利进入牛津大学,但是你却忽视了他们深夜苦读的样子,你也没看到他们为了上名校而放弃了很多娱乐上的放纵。

显然,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从小就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品质。
比如,在他们七岁的时候已经在做自己的一生规划了,比如要上牛津,要成为大律师。

而中产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沉醉于宏大的梦想,却始终无法落地;贫苦家庭的孩子则只想让自己少挨骂、少被打。


再比如,富家孩子一直在节食和控制体形,而贫穷阶层的孩子只能在年轻时保持几年好形象,然后就会成为大胖子。

这种现象背后的驱动是“自控力”。
试想:如果连自己的体重都管理不了,那他怎么可能会有能力控制自己的人生呢?

◇ 03 ◇
孩子的优秀品质来自哪里?

富裕家庭孩子的上述优秀品质难道是天生的?

当然不是,这更多跟后天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
在《人生七年》中,富裕家庭一般都是2个孩子,而贫穷家庭的孩子数量则充满了随机性,多数在3-5人之间。

这样的话,富裕人家的孩子除了可以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也能得到父母更多、更持久的爱与关怀。

如此看的话,阶层固化的本质并不在于财富,而是固化那些优秀的品行


当然,成长的环境不仅仅会影响孩子的品行,还会左右他们的智力

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是:孩子的智力只有20%取决于基因,绝大部分来自于环境的影响
换句话说就是,基因要想发挥作用,需要有丰富的环境要素来激发。
否则,即便孩子具备优秀的基因,也将不会被有效唤醒。

这个说法在《人生七年》中是有明确佐证的,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有读报刊的习惯,他们小小年纪就能看懂《金融时报》、《Times》以及《观察者》,他们从小就在听Beatles乐队、听经典音乐……

这些多种多样的刺·激会从多个层面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而与此同时,贫穷家庭的孩子则在街头混社会,或者做着留守儿童,他们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显然,丰富的成长环境并不等于丰裕的物质生活,它更需要父母、学校对于孩子成长的关注。


现在我们来看文章开头的问题:如果我的原生家庭不富裕,难道我这一辈子就注定贫穷和落后吗?

《人生七年》中就有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逆袭的例子。

那个孩子在14岁接受采访时,还非常腼腆,连镜头都不敢看。

但是到21岁时,他已经考入牛津大学。
他也变得口才极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再后来,他成了一所大学的教授,彻底进入精英阶层。

而这个孩子完成华丽转身的关键就是教育


在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你没法给孩子任何实质的东西,

但是良好的教育,却可以让他受益终身。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原理之马太效应:出身阶层能打破吗?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