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孩子倾听,还是听话,区别真的很大

文/龙爸开讲
要求孩子倾听,还是听话,区别真的很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经常会感觉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你说什么,孩子就反对什么;你说一句,他有说十句顶你。
最关键是辩理,你还总是辩不过他。
那么,孩子为什么如此不顺从呢?下面说的话,你可能并不爱听。
◇ 01 ◇
孩子一定要顺从吗?
在你有上述困扰时,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孩子顺从了,就好吗?
实际上,顺从并不是孩子的天职,只有士兵或流水线上的职工才需要绝对的服务。
但是,对于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的职业,或者对于人际关系建设,顺从可能会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没有哪一个教育体系会把“顺从”列入孩子必备的品格或技能,甚至“顺从”压根儿就不是孩子该必须要学习的内容。
但是,孩子需要学会自律、合作,以及其他有助于将来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技能。
这些都是孩子教育中最最重要的项目。
既然是这样,那孩子不顺从这件事,可能只不过是父母的一种误解罢了。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转化为自律、合作等孩子必备技能的培养,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提升。
比如,当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写时,
如果你问:你的作业计划是什么?这就是探讨的态度,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孩子学会合作。
但是,如果你上来就催促:快去做作业!还没有开始?这是监视、控制和抱怨,孩子很容易生出逆反心理,他会十分不愿意合作。
另外,在你试图纠正孩子行为之前,有没有和孩子先建立情感链接呢?
记住:要先链接情感,再纠正行为。
情感链接可以是对孩子做出要求前,先认可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玩游戏着迷,眼看要耽误写作业的时间。
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玩电脑游戏比做作业更好玩,而现在到做作业的时间了。
然后给孩子选择:你是想两分钟以后,还是四分钟以后停止玩电脑游戏呢?
当然,即使不需要纠正孩子行为的时候,链接情感也很好用——这些亲子互动的特殊时光能巩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 02 ◇
倾听那些事
我们再来谈谈听话的问题。
听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让别人说教,即便你是父母也不行。
当父母和老师问“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时,我要问:在倾听方面,你是否做出了榜样呢?换句话说,你是否先听了孩子的话呢?只有当孩子感到被倾听时,才会倾听别人。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顺眼,就会立刻指责:
不要这样跟我说话,你为什么就不能积极点儿,学会感恩呢?
你不应该有那样的感觉,你怎么就不能像你哥哥姐姐那样?
……
还有些父母试图纠正或者是拯救:
你要是这样做,就可能会那样了。
如果你能够更加友好些,你就会有更多朋友。
……
关于倾听,父母往往会看过很多书籍、参加过很多课程,你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但其实并不然。
其实,倾听很难,因为一旦出现状况,父母就很容易立刻唤起潜意识的应激反应。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每句话都是针对自己的,他们急于为自己的立场辩护、解释、纠正甚至报复,或者自以为是地讲道理。
对自己的孩子,父母经常认为说教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即使他们自己也并不喜欢别人对他们说教。
倾听有很多层次,当父母抱怨幼儿不听话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当父母说孩子不听话,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这个孩子不顺从,或者孩子应该更明白道理。
实际上,孩子不顺从是正常的,幼儿和学龄前的孩子确实很少顺从大人。
但是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是错的——六岁以前的孩子,不明白事理才是正常的,他们对家庭生活规则的理解还仅仅是处在一个很初级的层面上,还没有达到道德判断、责任感那样更为复杂、更为高级的程度,这种理解至少得到快八岁的时候才会出现。
所以太多的孩子因为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而被父母呵斥,甚至被惩罚。
其实是父母的期望高过了孩子的发展阶段。
所以,倾听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 03 ◇
孩子在试错中成长
孩子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说话?他们是怎样学会说话的呢?
这些问题很简单。
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学会说话至少要一年时间,学会说话的办法就是听听父母说话,父母说的越多越好。
当孩子终于开口说出第一个单词时,对父母来说,那是一个多么兴奋的时刻啊。
那时候,父母不会因为孩子说不出完整的一句,或者发音不标准而惩罚他们。
但恰恰还是这些父母,却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惩罚他们。
其实,这只是孩子在探索、在实验、在学习,所以理解孩子的发育过程,理解大脑的发育过程,以及每个阶段的适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并没有倾听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
比如:
你的孩子会不会因为弟弟或妹妹的出生而有一种失去宝座的感觉?
你是否倾听到孩子的无力或气馁?
你的倾听是不是基于理解儿童发育和适龄行为的基础之上?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父母要成为更好的倾听者。
这样当有一天,当孩子所有方面的发育都赶上来时,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请记住,事情变好之前,通常会先变差,认识到这点,你就不会气馁了。
孩子习惯了得到父母的某个固定反应,而当父母改变了这个行为,孩子就可能会想先夸大自己的行为,努力想要让父母做出和以前一样的反应。
这叫作“自动售货机效应”——当我们把钱投进自动售货机,而饮料没有出来,我们就会使劲的踢打售货机,想让售货机把那个本该吐出的饮料给吐出来。
当我们带着尊重,做到与和善与坚定并行,孩子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并不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他们就会随之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保持自尊。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