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又不伤他自尊的高级作法

文/龙爸开讲
批评孩子又不伤他自尊的高级作法
哪一位父母都无法保证不凶孩子,因为这时候那个熊孩子真的是欠收拾。
当孩子做了混蛋事情,父母的火气往往会噌一下就上来了。
如果这股儿脾气不发出来,那家长一定会憋出心脏病来的。
很多教育专家都会劝父母要有耐心,“你是大人,他是小孩,你跟他较什么劲儿呢?”
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正常的父母,有点情绪岂不是太正常了?
所以,专家那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建议,比如“你要忍耐一下”,或者“你的心胸要开阔一点”,丝毫不具备建设性。
因为——
在那个时候,我就是控制不住,但是又担心自己的发作伤害了孩子。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才能对孩子发脾气又不伤他自尊呢?
◇ 01 ◇
家长应该发点脾气
说到发脾气,很多人会自动地贴上标签,认为:发脾气不好,需要改。
因为发脾气看起来能量过于巨大,容易伤害到周围的人。
但你可能不知道,发脾气在教育当中也有独特的意义,它是一种引起孩子注意,表达强烈情感的好方式。
在某些时候,不生气、不发脾气反而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给孩子们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
而适度的发脾气可以有效地吸引对方的关注。
你看很多年轻人在恋爱的时候,遇到相互误会的时候,生气反而会证明他们在乎对方。
而对于孩子来说,在明显违规的情况下,你不用一种强烈的方式予以制止,他就会继续的捣乱。
这时,孩子并不会觉得你是在宽容他,反而会让你一直维护的规则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变得毫无地位。
比如,一个爸爸允许自己的女儿深夜独自外出,这个女儿不但不会感激,还可能觉得爸爸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而一位妈妈如果不去制止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胡闹,他就会在朋友聚餐时跳到桌子上,这也会让儿子丧失对妈妈的基本尊重。
而且,这时候如果你还不生气,放任他们胡闹,下次他就会更加地过分。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捣蛋的目的,往往就是吸引你的注意力。
既然他需要被重视的感觉,那生气就是表示你在强烈地关注他,这也会是一种效果不错的教育方式。
不过虽然这么说,你千万不要误解,我们并不能随便的对孩子发脾气,而是需要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来释放怒气。
这里的关键词是:合理的方式。
这种方式起码要符合这几个要求——
让父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脱和轻松,
同时给孩子一些启示与警告,
并且对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副作用。
◇ 02 ◇
一个前提、三个步骤
这似乎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教授就告诉我们:完全可以对孩子发脾气,又不造成伤害,只要遵循一个前提与三个步骤即可。
一个前提:不要当众对孩子发火。
尽量不要在孩子的朋友或者外人在场的时候对他们发脾气,这会让他们很没面子,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只会让违规行为变本加厉。
所以要在发脾气之前,首先要把孩子带到一个较为私密的场所,然后执行发怒的三个步骤。
三个步骤之1:以第一人称开始。
比如“我觉得很讨厌”,“我觉得被激怒了”。
并且配合你严肃认真的表情,让孩子知道你不是在开玩笑。
如果这么严肃的陈述,加上冷峻的表情,都没有明显的作用,你可以执行第二步。
三个步骤之2:以强烈的愤怒表达。
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并配合更强烈的语气词,比如“我非常的生气”。
一般来说,只要你不是已经在孩子面前完全失去威信,那么如此作法就能停止他们的违规行为。
但是,这两个步骤的目的你要非常清楚:不是用情绪来惩罚孩子的违规,也不仅仅是一种发泄。
所以,只要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凶孩子两声,吓他一下就完了。
我们生气的最重要目的是:用你的声音、表情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然后精确的定位到违规行为的本身。
三个步骤之3:说明生气的原因。
如果你不能让孩子从逻辑层面深刻认识到你发脾气的原因和自己的错误,那孩子的纠错行为只是暂时性的,下次他还会那样做。
所以,下面我们要执行的第三步: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并且说出我们希望看到的行为。
如果不做这第三步,前面两个步骤将没有任何意义。
具体我们要怎么说,怎么做呢?
我来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大宝在欺负二宝,怎么来表达你的愤怒呢?
你可以说:我看见你在打弟弟,我很生气,心里好像在冒火,我绝不允许你再伤害他。
当你看到孩子的房间很乱,一直没有收拾。
你可以说:我看到你的房间到处都是鞋子、袜子、衬衫,还有书,扔的乱七八糟,我很生气,我真想打开窗户把这些东西都扔出去。
◇ 03 ◇
两种发脾气有何不同?
有人听到这里可能会笑:哎呀,这和我平常跟孩子发脾气也没有什么区别啊,我也会扔掉他们的东西。
但你注意没有?我说的所有的话都是以第一人称开头,说的是看到这些行为后我的感觉,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做任何的评价和定性。
在解释孩子错误的时候,我们最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喜欢刻意去制造孩子的负罪感。
第二,容易直接的把违规行为解释成为孩子的品质问题。
可以说上面这两条是很多熊孩子屡教不改、反复犯错的根本原因。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错误:刻意制造孩子的负罪感。
在孩子违规以后,有的父母喜欢说这样的话:
你不听话,搞得爸爸妈妈心情都不好,整个周末都不开心。
我和爸爸离婚了,一个人带你,你还不听话,让我怎么办呢?
很多人认为:对孩子说你让我觉得愤怒、羞愧、难过,激发他们的内疚,会让孩子改变。
但你们仔细想一下上面的话,这个逻辑是不通的——爸妈他的心情不好和孩子不听话,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妈妈和爸爸离婚并不是孩子要更乖的理由,非把两者联系起来只会增加孩子的负罪感。
负罪感通常不会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为,只会让他对自己的评价更低。
更低的评价,更有可能让孩子容忍自己的违规行为。
再来看第二个错误:把违规定义为品行问题。
比如,大宝把冰箱里面的奶油布丁蛋糕拿出来,准备一个人享用。
而原本你是想要把蛋糕分成四份供全家人来分享的,这时你怎么说?
通常你会说“你太自私了,就知道想着自己,家里还有其他人,你知道吗?”,还是说“儿子,布丁要分给四个人的”呢?
如果你用那种负面的词语来定义他吃独食,并且并没有明确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那么,自私这样的贬义词会激发他的反感,他感觉到的只是受伤,而不是被教育了。
同样在强调分享,但如果你采取陈述事实的方式,既不会伤害孩子,又可以明确指出他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改变作法”那你应该是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而不是强调他们的问题行为;应该给出正确的方法,而不是评价与定性。
我们来总结一下:
遇到孩子违反规则时,发脾气可以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
但要做到教育的同时不伤害人,就需要我们:
在发脾气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的指责、定性的评价;
只需要客观陈述我们自己的心情和孩子行为的事实;
再明确地告诉他:我希望你有什么样的改变。
这是比指责更高级的技巧。
你学会了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