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解释: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什么样

文/龙爸开讲
用心理学解释: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什么样
我们常说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这句话似乎是确有道理。
但是,它具有现象级的心理学意义吗?
◇ 01 ◇
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其实,“孩子像父母”这个现象从出生就开始出现了。
也就是说在亲子陪伴过程当中,父母所呈现出来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都是在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那些父母一再唠叨的理念,在他们的反复强调当中,慢慢扎根在孩子的心中,内化成为他们思想和行动的潜意识。
比如有的父母爱说“咱人穷志不穷”,有的父母会说“人活脸、树活皮”,人活着要有一个自尊。
据说马&加&爵当时回答这个问题,他就说:家里人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人穷志不穷。
所以有些心理专家就认为他是因为贫穷而犯罪。
从这句话我是不太同意的,全国的大学生中贫穷的人多了,但是极少有人像他那样丧心病狂的。
所以,他出现心理问题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其他问题。
我还发现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天天把家庭教育挂在嘴上的今天,有些健康成长的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刻意进行过教育。
我的一位老师朋友就是如此。
他说自己的孩子,从来就没有要求过他不看电视不上网。
但是孩子就是很自律,发展很顺畅,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人际关系不错,待人接物礼貌得体,做事也认真负责。
他问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思索了好久:这个孩子有点像是“不教而善”,难道他的各种良好品行都是天生的吗?
我认为:不是。
那这个孩子究竟是怎么成长得那么好呢?
是观念的作用——父母在生活当中,以无声的示范方式对孩子进行了教育,把自己的生活、工作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了孩子。
所以,这个孩子的很多出色表现,实际上是父母行为的一个再现而已。
因此从这点来看,这个孩子的父母肯定是真的好人。
如果像有些人那样,在这外面是一副好人模样,到家里头就是一副丑恶嘴脸的话,他的孩子一定不会好。
◇ 02 ◇
教育就是塑造观念
那些很重要的家庭教育观念,经过长期的熏陶之后,就会深深植入孩子的潜意识之中。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反应,都是没有经过意识过程的,是潜意识下的本能反应,完全不需要经过考虑的。
很多人在某些场合下,难以控制自己,从而做出伤人伤己的行为。
事后,他们会自省: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做出了这个事情。
“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一定和他内心的某些东西有关。
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你会发现刚出生的小孩,尤其是一岁半以下的那孩子,他对于拉粑粑是不知道脏不脏的。
有时他还在玩儿着,粑粑就会拉下来了,蹭得到处都是。
当父母发现的时候,一看孩子怎么连脸上都有呀?
哎呀,手上也有……爸爸妈妈说:你怎么把粑粑弄得哪儿都是啊?赶快带着他拉到洗手间冲洗去了。
这时候,你看孩子是什么表情?他没表情——不痛苦,也不觉得恶心,所以这是什么呢?
因为他还没有形成观念。
第二个例子,咱们就说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各位父母吧,这里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
你到食堂吃饭,拿起馒头,咬开一口,突然看到一点不干净的东西,那你会有什么感觉?
你肯定赶快把嘴里的那块馍给吐出来,对吧?不需要人家告诉你,你也会不加思考就会吐出来。
其实,如果你真的要思考,那我可以告诉你:其实,这块脏东西被揉进面里头,高压蒸熟后就消毒了。
吃下去,多半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你放心:不会拉肚子,细菌早就都死了。
即便是我这样解释,你能吃吗?你肯定还是不能吃,为什么?
因为当你看到这脏东西时,你脑子里的画面全是那些不洁之物,对吧?如此联想之下,你怎么可能会咽得下去呢?
因此,它并不是意识层面的问题,它是观念,或者潜意识层的问题。
它会让你做出不需要经过意识的本能反应。
∵
你看,孩子早年形成的观念往往来自于父母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而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谓教儿教女先教己,只有我们父母自己优秀了,孩子才能更优秀。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