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解决80%学习基础的问题

文/龙爸开讲
四招解决80%学习基础的问题。
你是不是也经常在考试后,听孩子非常懊恼地说:哎呀!这么基础的题,我怎么会写错了呢?大意了。
实际上,孩子在考试中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还有很多——
这个题这么简单,我怎么还能错?
这个数学题的关键步骤忘写了,又扣了两三分。
这个语文答案是对的,但是答题用语不太规范,只拿到一半的分。
这些基础题我都会,可总是会被扣几分……
这些问题看似五花八门,其实说到底还是基础不扎实。
记得我上学那会儿,数学老师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现在再回头看上面的那些问题,都不是因为试题本身太难,而是答题的动作太不标准。
我们来打个比方吧。
我本人是一个羽毛球爱好者,开始的时候是自己打着玩儿。
后来,越打越好,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了,想找人家专业球员切磋一下。
你猜结果怎么着?
我惨败。
啊!?不应该呀。
让专业教练一说,那我的问题就大了——握拍姿势,错!挥拍动作,错!击球姿势,错!甚至场上的走步都是错的。
你能想到当时我有多崩溃吧?按教练的指导,如果我想进一步提高球技,那就必须从头重新开始学。
而且,我重新学习打羽毛球的话,比小白还要难。
因为一些错误的姿势和动作会让我更难掌握标准的专业动作。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基础不牢,再多积累都是白搭,没有任何价值。
实际上,学习文化知识也一样,打好基础最重要。
本文我们就来分享四个打基础的关键点。
做到这四点,就能搞定80%的学习基础问题了——
第一,养成听话的习惯;
第二,基于教材打实底子;
第三,适度拔高;
第四,保持手感。
◇ 01 ◇
养成听话的习惯
从小学开始,我就是一个很听话的学生。
你可能会说:老师,你可别扯了,现在不都不让孩子太听话吗?
你先别误会。
这里的“听话”,并不是说要完全顺从于老师,更不是让孩子去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一味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是说要完成老师要求的学习任务,不仅要按时、按量、按要求完成,还要尽可能高标准地去完成。
注意:这里的重点是按时、按量、按要求。
为什么这几个点很重要呢?
因为在中小学的阶段,孩子对于知识的判断能力其实是有限的——不能判断哪个知识重要或不重要,哪个要考或不需要考。
比如:
一个知识点会出现在哪几类的题型中,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考察?
答题时,要采用什么的语言来组织答案更规范、更完美?
怎样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这些问题,你的老师恰恰是最清楚的。
这个时候听老师的,比自己在那儿瞎琢磨,要省事儿很多。
不是说你要偷懒不去思考、不要琢磨问题,而是说听老师的话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听完再去琢磨、一举反三也不晚。
“听话”还意味着要不打折扣地完成。
在教课过程中,我见过几个不错的同学——他们写作业,甚至是打草稿时,都会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去完成。
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会写得十分认真。
有的同学可能会不屑一顾:这样会不会太慢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实践证明:胡乱书写一页作业,并不比认真书写快多少。
更何况,当你真正形成良好的习惯以后,不仅速度不会慢,反而会因为条理清晰而提速。
与此同时,良好的书写习惯,会让孩子的作业质量,更高。
◇ 02 ◇
基于教材打实底子
小升初、中考还有高考都叫选拔性考试。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题都是难题,其中至少有60%~80%的题目是基础题的。
毕竟这并不是学科竞赛,如果大部分考生都不及格,这不是打脸吗?
而这些基础题往往都来自于教材。
曾经我的中学数学老师告诉我:
数学得分并不难,课内东西吃透、消化好,就能考得好。
所以,我对于教材极为重视——会逐字逐句看,反复看好多遍,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例题、每个习题,不管是难还是易,都要认真做过好多遍。
所以,我的基础题基本不会错。
事实上,课本上的习题和例题、解题思路、步骤,那都是最规范的。
所以,我建议:孩子们平时练习时,就要按照这些规范来做。
为什么呢?
这就好比练武功——对敌时,怎么打,取胜就行。
但是,平时练功时,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底子,练好基本功,这样动起真格来,手下不会乱,心里才不会虚。
那对待基础的原则就是:知识点挨个过筛子,做到完全吃透。
虽然现在考试中课外知识越来越多,但是课本知识仍然是最重要的。
因此,一定要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全部都吃透了。
否则,越往后面,孩子的欠账会越来越多的。
◇ 03 ◇
适度拔高
在打牢基础以后,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适度地拔高。
既然是拔高,那就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还应该放眼到课外。
而且,“拔高”应分为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语文、历史这样的文史学科,广度的拓展要求更多;数学、物理这样的理工科目,深度的拓展更重要。
似乎不太好理解,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说:
文史科目:要多阅读,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和内容,拓展广度。
比如历史,除了课本,还多听多看历史类的节目,去阅读正史、野史,还要了解一些历史轶闻。
它们可以帮助你去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这样孩子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厚,后期再做拓展会特别容易。
理工科目:在数学这种偏理的科目上,要找更难的题目去攻克它。
当然这些都是在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后才要去进行的。就拿我来说,那时还没有特别多的教辅,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买到一本难题书。
我如获至宝,没事了就翻翻、看看、做做,每做出一道题都特别有成就感。
这样,我在难题上就有了准备,考试时遇到的题目都是自己可以承受的难度,再也不会因为一两道难道而慌乱无措了。
我在高中的时候,数学经常考满分,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平时的拔高训练。
如果你的基础相对薄弱,那么拔高的动作可以少一些,把基础部分先弄好,那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也一样,150分满分,如果平时只能考90分,那就说明基础的问题比较大。
这个时候先不要急着拔高去攻克120分到150分的难题、偏题,更应该把时间花在90分到120分这个分数段的内容,打好这个基础。
当你的语文能正常考到120分以后,这时可以适度拔高,再往上走走。
◇ 04 ◇
保持手感
保持手感,看似简简单单,实际上却至少有三层涵义:
首先是平时温习。
日常学习期间,背诵也好,阅读也好,做题也好,或者去看书、去朗诵、去做题,反正每天都不要漏掉这些东西,这样孩子就可以一直处于学习的状态之中。
如果一天不能把所有的科目都回顾一遍,那么两三天也要把这些东西都学一下。
哪怕是这几天没有某个科目的课,也不要丢下不管。
否则,等到下节课上课时,黄瓜菜都凉了。
如果是考试期间,那就是考前热身了。
比如第一天早上考语文,下午考数学。
第二天早上考历史、地理,下午考英语。
那么,在复习时,可以像考试一样,就在上午做语文、历史、地理的复习或模拟,下午去做数学和英语。
如此作法下,时段是完全匹配的——与考试同一时间点去做相应科目的试题,临场感会更强。
保持手感的第三层意思是:长假期间的日日练。
对于大部分学生,上学的时候天天上课,天天做题,保持手感并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一放长假就容易放飞自我、放弃学习。
我自己就曾经体会过长假过后知识全部忘记的痛苦。
开学后,不得不重新去学习,那种难受现在想都不敢想。
所以哪怕是大长假,也一定要保持学习的状态。
其实,保持手感还有第四层意思,就是:不要把做题当成一种智力活动,而是要把它练成一种肌肉记忆。
限于篇幅,不解释了,有兴趣的话我们留言中讨论。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