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性客体:孩子为何对旧毯子爱不释手

文/龙爸开讲
过渡性客体:孩子为何对旧毯子爱不释手
小孩子总是会对一两件旧东西念念不忘、爱不释手。
有一位来访者就对自己的孩子与一条旧毯子之间的依赖关系深感迷惑。
事情是这样的——
他家的娃今年有1岁多。
最近发现宝宝的毯子破旧了,有点掉色,连上面的毛儿都有些脱落。
于是,决定给他换一条全读书人的。
可是,没想到: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孩子一点也不喜欢新毯子,一直哭闹不停,不吃饭不睡觉。
最后,只得把旧毛毯重新找回来,孩子这才美美地抱着它睡去。
这位爸爸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就盯住这一块毛毯儿呢?是上面有他自己的气息?难道以后都不能再给他换毛毯了吗?
说到这儿,我也想起来我家孩子小时候总爱抱着奶瓶才能睡着,很长时间内都拿不掉它。
那么,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有一些用了很久,却始终舍不掉的东西呢?
本期,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孩子的生命初期无法割舍的重要东西。
◇ 01 ◇
过渡性客体
在心理学上,其实有一个术语来概括这些东西,叫作过渡性客体。
这个概念是1951年由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
也许你以前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有点不好理解。
不要紧,我们一点一点来讲。
我们先来讲讲“客体”。
在心理学上,把世间万物划分为两类:主体和客体。
简单地说,主体就是你自己,客体就是你外部的事物,是你看到的、触摸到的一切。
就像上面说到的那一条毛毯儿、奶瓶,或者一把椅子、一位朋友……
那么,“过渡性客体”中的“过渡性”该如何理解呢?
布尼科特认为:任何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独立,对于周围的人或物的依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绝对依赖期。
既然是绝对,就是完全、100%的意思。
在这个时期内,婴儿认为自己与外界是一体的,无法分开。
他们会感觉自己对于外界拥有完全的控制,周围的人或物会因为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改变、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全能控制感”。
打个比方,婴儿会认为他与妈妈是同一个人,或者说妈妈是他的一部分。
当他饿时,食物就会出现,PP湿时,尿布就会被换掉。
第二阶段:相对依赖期。
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快就会进入这个阶段。
因为婴儿发现自己与外界好像并不是一体的,妈妈也并不是自己的一部分。
有时,想要妈妈的时候,她并不会出现。
当孩子失去这种全能控制感时,他就是十分焦虑,感到极度的不安全。
此时,孩子的选择就会是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赖的东西,作为妈妈的替代物——当自己需要,但妈妈并没有出现时,它就可以代替妈妈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这些物品上往往会留着妈妈或者其他亲人的气息,这其实是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一种心理链接。
当孩子失去全能控制感时,他也可以借此感觉温暖和心安。
想必你看出来了,这些原来寻常之物被孩子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们就是“过渡性客体”,是孩子对养育者情感依赖的替代品。
过渡性客体,可以帮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界是彼此独立的,有情感补给站的作用。
当然,过渡性客体不完全都是一些具体的物品,也可能是一些特殊的行为,比如孩子睡觉时习惯吮吸手指,或者摸着妈妈耳垂才能安然入睡。
这些都是过渡性客体的一些典型表现。
◇ 02 ◇
摆脱过渡性客体
实际上,过渡性客体可能不仅存在于小时候,它可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伴随我们的一生。
因为长大后,外界变得更加不可控。
当渴望与失控感形成强烈的冲突,我们这些成年人照样会经历相对依赖工作期的孩子一样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这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些过渡性客体来重获心理的平衡状态。
这就是我们参加社交活动时,通常要拉一个朋友一同前往的原因。
有了朋友在侧,你会感觉这件事的可控性大多了。
于是,你的朋友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你的过渡性客体。
当然,成年人的一些癖好也都跟此有关,比如压力大时总想咬指甲、嚼口香糖,或者打开音响听一首老歌,诵一段心经……它们都是我们缓解紧张和压力的过渡性客体。
那么,万一孩子到了一定年纪,还是不愿意离开属于他的过渡性客体,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当你发现孩子对于某个事物或者行为特别依赖时,不必过分紧张。
特别是在你了解到过渡性客体的原理之后,就已经知道了这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孩子的早期生命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所以不要试着趁孩子不注意时,强硬地扔掉他的过渡性客体,即便是清洗、更换也要非常小心、再三权衡。
因为这样的突然变化,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变得焦虑和恐慌。
如果你真的想要换掉它,可以试着慢慢地引导孩子减少和这些物品的接触时长,并且给他时间去适应新的替代物。
当然,最重要的原则是:顺其自然,试着去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等到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他们的时候,自然会在毫无哭闹的情况下不再依赖它们。
与此同时,父母需要给成长中的孩子足够多的温暖和爱。
要知道,一段长时间的离开,一个太烫的奶瓶都可能对孩子带来不小的惊吓。
因此,如果你错过了回应孩子,记得通过温柔的话语,或者怀抱给孩子以慰藉,这对于孩子建立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现在有不少优秀的儿童绘本,都对过渡性客体的问题有过描述。
比如有一本很有名的绘本叫作《我已经长大了》。
你可以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读给孩子听,带着他一起去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一起去探索成长的秘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