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当孩子说“不”时...正文

当孩子说“不”时,父母可以试试6种作法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当孩子说“不”时,父母可以试试6种作法
文/龙爸开讲

当孩子说“不”时,父母可以试试6种作法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最让父母无语的场景,恐怕就是:孩子说“不”——对爸爸妈妈的各种要求,比如收拾玩具、洗手、按时上床睡觉、好好吃饭等,孩子都会干脆利索地说声“no"。

起初,家长对于这种表示拒绝的语言,可能还没有那么敏感,因为孩子即便嘴上说不,然而行动上还是会遵照父母所言去做。

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大约到2岁半之后,孩子就会变得言行一致起来——嘴上拒绝,行动上也抗拒。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就来谈一谈怎样避免孩子总说“不”。

◇ 01 ◇
孩子为何说“不”?

在解决问题之前,家长有必要先弄明白:为什么孩子喜欢说“不”?

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孩子喜欢说“不”可能是在模仿家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日常语言或行为?比方说,在孩子跑跳或玩闹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要求他不要摸、不要碰、别跑呢?

其实细想之下就会发现,家长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不”字的使用频率特别高
即便不直接说出这个字,在对话中也会经常出现含有拒绝意味的词句。
而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定会先学父母说出频率最高的词句。

所以,孩子也学会了总是说“不”


其次,家长强化了孩子说“不”。
家长自己内心敏感,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拒绝。
所以会把孩子说“不”视为超严重的问题,不断努力去纠正、阻止孩子,不让他这样说。
这在无形中反而强化了孩子说“不”。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起初孩子说“不”是没有拒绝意思的

我曾经见过一个小朋友,大概两岁。
当时孩子莫名烦燥,妈妈就让他吃块儿饼干。

孩子说不吃,一边说着“不吃”,一边手拿着饼干拼命往嘴里塞,弄得家长莫名其妙,不知道该怎样理解。

实际这种现象很正常,很可能是因为家长使用“不”的频率过高,导致孩子学会说“不”字,并把它当成了口头禅。
但是,这未必就是在表示拒绝。

可如果家长听后十分反感,就会想去纠正孩子,阻止他说“不”。
慢慢地,原本只是孩子顺口一说的“不”,就会转化成一种逆反心理,而且随之产生真正的拒绝行为。

由此可见,这种拒绝就是被家长逼迫出来的
说到这里,孩子为什么总喜欢说“不”,大家可能就不难理解了。

◇ 02 ◇
六种方法化解孩子说“不”

下面我们来谈谈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在这里我们介绍六种方法。

第一,摒弃频繁说教的传统教育理念
应该采用强化优点、淡化缺点的教育方式。

家长可能已经发现,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如果反复地训斥说教,不仅没有太大作用,反而可能会强化孩子的反抗行为。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样做呢?

家长可以用淡化方式处理。
例如,你告诉孩子:好好吃饭,吃完饭就能出去玩了。

可是,你的要求马上就遭到了孩子的断然拒绝。

这时家长千万不要立即火冒三丈,对孩子横加指责,而是应该先试着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想吃饭呢?并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好吃饭的榜样,再引导他学会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家长要了解孩子说“不”的深层原因
很多时候孩子的拒绝,是源于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这时应先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在后面为孩子安排活动的时候,让前后两项活动时间衔接更加合理。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比如还有大约十分钟就要开饭了。

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的等待,就给他放个动画片,可是一集动画片要演20分钟。
这种情况下,开饭时动画片肯定还没有播完,这时叫孩子吃饭,他的第一反应一定是“不”。

而家长的感觉就是:孩子不听话,到了吃饭时间不好好吃饭
于是,情不自禁地开始说教,结果招致孩子更大的反抗。


实际上,这种情况很正常,即便是成年人沉醉于剧情时,也不愿中断去做别的事情。

因此,家长应该把握好时间,找一部长约十分钟左右的动画片让孩子看。
如此一来,到开饭时动画片也演完了。
对于家长提出的吃饭要求,孩子自然就不会拒绝了。


第三,尝试“二选一”决策法,也就是给孩子两个选项供他选择。

家长一定要把自己想要的结果提到前面,或做出侧重。
比如说当孩子想出去玩时,我们说出两个选项:

一个是让他自己走,一个是骑自行车。

实际上,在给出这个选项时,家长的侧重点可能每次都会有不同——比如,今天我们不太想让孩子骑自行车,我们就要把骑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问题,以及走路的好处给他讲清楚。

这样,孩子很可能就会根据家长的劝导而选择自己走。

所以,看似家长给孩子提供了选择,但是我们可以侧重去介绍想推荐给孩子的方式,这很重要。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可以增加孩子的行动的积极性

但是,也要注意不要给出太多选项,因为没有选择不利于孩子心理发育,而太多选项却会造成混乱。

不过当家长的观点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了解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能教会孩子如何分析和解决。


第四,偶尔将计就计
比如孩子不愿意吃饭,家长不必强迫他吃,完全可以只剩两碗饭,爸爸一碗,妈妈一碗,不给孩子盛。

孩子看到家长在吃饭,自然就会要求吃饭。
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说:

你自己说不想吃饭,所以没有你的饭了。

你现在想吃的话,只能是爸爸把饭分给你一部分。

但你不能吃多了,只能吃一点

这样孩子就很有可能反而认真地吃饭,还可能会吃得很多。


不过,这种作法是存在风险的——并非在所有情况下,这种方法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家长在使用将计就计的策略时,方法一定要正确,否则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比如孩子因为看动画片而不愿意按时吃饭时,家长如果想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对他说:哦,宝宝就喜欢看动画片,不愿意吃饭,那爸爸妈妈自己去吃,不给你留饭了

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会真的认为:家长是在默许他可以不吃饭,而专心地看起了动画片。
所以说家长在使用将计就计的策略时,还是需要非常谨慎的。


第五,适当的使用角色扮演法

比如,当孩子对你有需求时,家长可以装听不见,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等孩子对家长的这种不合作有所察觉时,再引导孩子体会被拒绝时的感觉。

同时教育他:你对爸爸妈妈说不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心里也是这么难受的

不过这种方法,对两岁半以下的孩子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因为他还不会换位思考,不能理解成人的感受。

即便是对于已经能够理解家长感受的孩子来说,角色扮演法的发挥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有在孩子特别想做一件事时才会有用,否则孩子对于是否被家长拒绝感到无所谓,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


第六,不妨带他换个环境

这种处理方法其实是给孩子一个阶梯下,有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那么家长可以带他到别的地方转一圈,孩子通常就能冷静下来。

我们经常会见过这样的情景:

小孩子因为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而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弄的父母极其尴尬。

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位爸爸的作法超赞:他赶紧带着孩子去了卫生间

从卫生间出来以后,发现孩子情况完全好了,于是妈妈就问爸爸:是不是打孩子


实际上,这不过是换了另外一种场景——当孩子排尿后,情绪迅速安静了下来。

实际上,这就是给了孩子一个台阶下,而孩子正需要一个台阶来改变自己的情绪。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当孩子说“不”时,父母可以试试6种作法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