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学原理之视网...正文

心理学原理之视网膜效应:害怕什么就出现什么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原理之视网膜效应:害怕什么就出现什么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原理之视网膜效应:害怕什么就出现什么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心理现象。

比如你早上出门,穿着千挑万选、妆容美美描画。
可是一路上居然发现了很多同款的衣服,这让你颇有一点失落。

但是,你明明记得在你穿上这件衣服之前,没有那么多人穿同款的呀!


或者,你非常想买一个东西,在买之前你会发现:它的样式新颖、价格实惠、颜色鲜活……总之就是千般地好。
但是,一旦买了之后,就会发现它既贵又不好用,而且还压根儿就用不着。

你看,物品本身毫无变化,但是在我们的心中它却已然大不同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01 ◇
视网膜效应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视网膜效应”,即当你开始重点关注某种东西时,相似的事物就会在你眼前不断涌现。

你可能注意到了,视网膜效应实际上说的是一种信息收集上的确认偏差
那么,确认偏差是什么意思呢?

它又称验证性偏见,指的是个体倾向于寻找特定的信息来证实之前自己做出的假设
这其实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我们更容易注意之前关注过的那类信息,并积极寻找相似的内容


你知道吗?这个心理学现象的确定是源于一个很经典的实验。

那是1979年,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被试来共同读一本书,该书描述了一位叫的女孩一周的生活。

有意思的是,该书女主既有外向的一面,又有内向的一面。

而实验组织者把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被要求判断简是不是适合做一个房产经纪人,另一组则被要求判断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管理员

然后,被试们就开始辛勤地搜集简适合所要求工作的外向或外向的证据。

此时,组织者问他们:简是否合适另一项工作,得到的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认为简适合做图书管理员的被试,会认为她极不适合做房产经纪人;反之亦然。


所以你看,当一组被试开始关注小说女主是不是适合做内向工作时,他们就寻找简性格内向的更多证据,以证明她就是一个内向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简的外向特征就被屏蔽了。
另一组被试研究简的外向特征,情况也类似,会忽略掉她的内向特征。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视网膜效应生效的全过程——

当你开始关注某些方面时,收集信息的焦点开始由模糊转向清晰。

后面的信息收集就会更集中于这部分自己关注的内容。

◇ 02 ◇
视网膜效应如何影响生活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开头说到的第二个生活场景:在你购买前,关注的往往都是该商品的用途和优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很想买这个东西,研究它的用途可以证明你确实很需要,研究它的优点能证明它就是你要买的品牌和款式。
这都是在佐证你的购买决定的正确性。

当然,这个商品还会有很多别的特点,比如价格贵、占地方大、清洗起来费时费力等,但它们并不利于你的购买决策 ,所以你就会在潜意识里忽视掉它们。

可是一旦你把这个劳什子买回了家,而且它的实用价值并不大。
那么,此前被你忽略掉的特点,这时就会在你的大脑中全部清晰起来。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总结一下:视网膜效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我想至关重点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记住 ,视网膜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它会让你收集到的信息只是局部的情况,而不是全部的客观

视网膜效应很典型地体现在讨好型人格者身上。

假如你是这种人格,你会过度关注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
当你看到别人生气,他就会更倾向于收集对方对于自己的负面态度和反应,比如,“他看见我连招呼都不打”。

实际上,人家不跟你打招呼可能有很多因素,比如他走得急,或者没有看到你,或者他正在思考别的事情……这些都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是,你敏锐地察觉到了“他不打招呼”的信号,就开始勤奋地收集“他生气了”的支持证据。
最后,这个本来中性的行为就被你硬是证明成了对方生你气的表现,这就会导致你们关系上的认知偏差。

◇ 03 ◇
利用视网膜效应

那你一定想问:视网膜效应可不可以善加利用,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助力吗?

当然可以,我们可以利用视网膜效应来快速收集某一种特定的信息,并加深对于信息本身的理解

比如,我们要收集terminal这个词的应用场景。

你就会想起来机场里有T1、T2航站楼的标识牌。
噢!原来这里的T就是terminal呀。
当你上街时,也会看到很多标识牌中都有这个单词或首字母,比如天天去的公交站台。

当然,在这个过程,你还会关注到很多与交通相关的单词,比如stop、parking、entry。


但是,如果视网膜效应给你带来了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扰,那你就应该反思自己的关注点,从中找到自己偏见的根源。

比如,你想寻找帮助时,就会特别在意别人会不会拒绝自己
通过反思这个关注点,你就会发现这种担心,其实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一个想法:求助即软弱

此时,你再看对方,他的一举一动,都似乎是在向你传达拒绝之意。

而这种关注点简直就是负能量之源,对于事情的进展毫无积极作用,反而会阻碍你与别人的交流。

所以,此时你应该把寻找帮助视为一种勇气和力量,是增强人际关系的一种纽带。
事实也确实如此,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愿意提供帮助的。


最后提一个思维工具,可以帮你最大程度减少视网膜效应带来的偏见——六顶思考帽,每一种帽子代表一种思维方式,帮助你从不同的关注点思考问题。

第一顶是白帽子,戴上这个帽子你就要关注信息本身,现在有什么,将来需要什么,如何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顶是红帽子,你要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感和直觉,不需要说出情感背后的原因。

第三顶是黑帽子,代表谨慎,也就是寻找自己想法中的缺点,可能出错的地方,以及为什么有些东西不合适,去反驳自己。

第四顶是黄帽子,思考你的想法基于怎样的价值观,背后是有哪些利益。

第五顶是绿色帽子,除了这些自己认为的,还有哪些其他可能性

第六顶是蓝帽子,你收集的信息中有哪些跟结果相关

如果你对六顶思考帽感兴趣,可以留言,我们后面专门写文章来讲。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原理之视网膜效应:害怕什么就出现什么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