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不要让“别人家的...正文

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最终成为伤害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最终成为伤害
文/龙爸开讲

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最终成为伤害


现在“别人家的孩子”如同“隔壁老王”一样,成为网络热梗。
但是大家不管是听,还是说这个词,都难免有种恶趣味的心态。

但是试问一下:如果你童年时,隔壁家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你还能笑得出来吗?

◇ 01 ◇
吓人的隔壁家孩子

反正,我是笑不出来的,“隔壁家的某某某”是我小时候最害怕听到一个词。

因为在这个词的背后意味着太高的期待,意味着你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
可是一旦我们做不到或者尝试失败后,痛苦就会笼罩在心头。
虽然同龄的孩子、同班同学中也有一些很优秀的,但他们离我们毕竟遥远,而隔壁家的孩子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梦魇一般的存在。

琳琳就是这样一个隔壁家的孩子。
她从小就是街坊邻居嘴边的标杆,当别人还在到处疯玩的时候,她就在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每天的一点一滴时间都被爸妈安排的满满的。

琳琳回家的时候也有严格要求,稍晚几分钟都会招致妈妈的批评教育。
连小区里的孩子都有些怕这位妈妈,因为她有时看到琳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会当面指责他们带坏琳琳。

后来孩子们因此疏远了琳琳,只会从父母嘴里得知一些琳琳的消息,像她又拿了钢琴比赛几等奖,在学校考了第一名,等等。

一直到高考结束,琳琳基本都只存在于各家父母羡慕、嫉妒的话题中。
暑假的时候听说她是被直接保送到了一所重点大学。

◇ 02 ◇
迟来的叛逆

琳琳上大学之后,因为离家远,所以只能寒暑假才回来一趟,其余时间都是和家人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联系。

远离了家长的管束,琳琳终于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个叫佳佳的女生,虽然只比她大三岁,但已经是月入两三万的酒吧经理了。

佳佳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吃穿用度都要讲究个牌子。
她带着琳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是一个被酒精、奢侈品充斥的世界。
佳佳对琳琳说,真心喜欢她这个妹妹,带她做头发,买衣服、化妆品、包包……

琳琳妈妈在视频中注意到了女儿的变化,骂她上了大学之后不学好。
被妈妈管束这么多年的委屈一下子涌上了琳琳的心头,她哭着从宿舍跑了出去,一连消失了好几天,再回来的时候整个人就变了。

以前的她虽然爱玩,但也兼顾学业;

现在逃课已经成为日常,妈妈的电话要么直接挂断,要么用不耐烦的语气应付。

第一学期暑假,妈妈看到琳琳染着奇怪颜色的头发,穿着超短裙,大发雷霆,说她不正经。
琳琳一气之下直接买车票去找佳佳,以后就与家庭失联了。


后来有一天,琳琳妈妈接到一通电话,说自己手里有琳琳的果照,不在两天之内把10万块还上,就会将琳琳的果照发到网上去,妈妈这才知道女儿陷入了裸贷。

琳琳因为羡慕佳佳的生活状态,也开始追求各种名牌,家里给的生活费早已没办法满足她越来越高的奢侈需求,因此走进了网贷的圈套。

一家人又是凑钱又是报警,想尽了办法才没让女儿的果照被发到网上。

◇ 03 ◇
顺从的补偿

为什么曾经听话懂事的琳琳会变成这样呢?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认为这是父母过度关注的原因——当父母向别人夸赞孩子时,孩子因为得到了关注,从而会更积极的回应父母的期望。

但是一旦关注过度,孩子怎么努力无法期待得到认同时,她就会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样一来又会引发父母的斥责,进入负面情绪,孩子被骂之后会更加我行我素,更容易沾染恶习。
琳琳的情况就是这样——

她小时候的听话懂事,不过是想寻求父母的认同,从中得到关爱,她知道只有做个听话的孩子,爸爸妈妈才会开心。

可是自从进入大学后,跟母亲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远,加上在年龄上琳琳已经成为成年人。
这时候,母亲再进行责骂就难免激起了她内心积压已久的反抗之情。

事实上,现在的叛逆是对于父母曾经严格管束的一种报复行为,是对青春期顺从、迎合的一种补偿。


其实从头到尾捋完这个案例,我也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你说出现最后的悲剧,母女似乎都有情可原,但是又都负有各自无法推掉的责任。
如果母亲在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更愿意多花一点时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琳琳内心积累的叛逆能量就不会那么大。

如果上大学后的琳琳受到母亲的质疑时,能够与父母推心置腹深谈几次,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自己对于未来的详细规划。
那父母也许会放下心来,给女儿足够的腾挪空间。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有时候只是用错了方法。

如果我们好好沟通,多谈几次,相信父母一定会给予自己理解和支持的。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最终成为伤害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