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我命由我,还是由天?

文/龙爸开讲
习得性无助:我命由我,还是由天?
问你一下:你看过动画剧《马男波杰克》吗?
没有呀,不要紧。
那你知道那个有名的“葛优躺”吗?
也不知道呀,没事没事,那你没有自己在心里,或者听到身边的人这样说:身体快被掏空了,我真是一个废物。
◇ 01 ◇
扯点丧文化
其实就是个体感觉活着没有意思,就这样漫无目的颓废下去吧。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听着听熟了,你一定会说:听着说得像是“丧文化”呀!
你说对了,就是“丧文化”——“丧”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不想工作,没有生活意义;
没有欲望,情绪低落;
对一切感到麻木,只想尸位素餐、行尸走肉。
如果你是70后或者80后,或许会听着上面的说法有些刺耳。
但是“丧”式人生观在年轻人的群体中颇有市场。
他们丧气冲天的原因追溯起来,还是有点复杂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都市中人离梦想越来越遥远了。
与其求而不得,不如躺平且过。
一直不断的挫败,让年轻人的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从根本上割掉了更高追求的欲望。
这种绝望感用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习得性无助”。
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太过有名的心理学概念是建立几只狗狗的巨大痛楚之上的。
◇ 02 ◇
“电击狗”实验
1975年,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狗狗电击实验。
有些狗在受到电击之后,可以通过逃跑、跳跃等方式努力逃离电击,所以电击对它们的影响并不算大。
当它们回归正常环境中时,能够比较快的从电极的创伤当中恢复过来。
然而另外一些狗在实验时,无论是逃跑、大呼小叫还是不停的跳跃,它们都没有任何办法逃离电击的现实。
于是它们在被反复电击之后,就抑郁了。
在之后的实验中,一收到即将开始电击的信号,这些狗会在电击还没有真正开始之前,就条件反射地倒地不起、痛苦呻·吟。
即使事先将它们所在的笼门打开,这些狗也躺在笼子里一动不动,完全没有想逃走的意思。
因此,塞利格曼就将这种——
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
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而放弃任何反抗的行为,
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认为:这不仅仅是狗狗特有的行为。
作为优秀的灵长类动物,人其实也会在某种情景下同样会做出习得性无助的行为。
◇ 03 ◇
六级考试与习得性无助
其实,我大学期间考英语六级时,就经历过习得性无助。
当年考六级的时候,第一次完全没有准备就去考试,结果考得57分,只差三分就及格了。
所以我并没有太在意,心想:多大点儿事,只要认真复习备考一下,下一次呢唰一下就过了。
于是在第二次考六级前,我认真刻苦地复习了两个月。
当信心满满走出考场时,满脑子都是:这下妥了,必过必疑。
结果成绩出来只有47分。
这是什么鬼?不但没有进步,还退步了10分。
我迷惑了:考试成绩跟努力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呀。
当时有一个念头一直在心里盘旋:努力反而更差,原来这是命呀,我天生就不能考过六级啊!
现在看,这是多么愚蠢、幼稚的想法,如果当时我真的相信了这种宿命,放弃努力,不再进行任何尝试,就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这里的关键词是“习得性”——既然是习得,也就是后天在失败中学习得到的,那就不是命运或注定或宿命等先天就有的说法。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就感觉柳暗花明了,仔细分析了六级复习与考试的情况,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平时我所做的复习备考这些努力,似乎跟考试提分关系并不大。
于是,我经过调整英语复习的方向,成功走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泥淖。
◇ 04 ◇
习得性无助的3个表现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丧”式人生态度。
假如你无论怎么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可是一个颜值比你高的人,或者一个出身比你好的人,轻松就获得到了成功。
这时候,你就会把成功,错误地归因为颜值或家世,反正就是与个人奋斗、努力没有关系。
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你还会愿意去发奋努力吗?
你一定会想:颜值和出身都比不过人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还努力干嘛?
这就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现在我们来简单归结一下习得性无助有哪些基本表现。
相信个人行为与事情结果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信自己希望的结果不会发生,而不希望的结果必然发生;
面对外界的困难和挑战时,态度十分消极,不愿做出改变现状的行为。
你看,习得性无助者身上弥漫着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
但是,塞利格曼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悲观失望,都属于习得性无助,这还要看个体的归因风格。
习得性无助的归因风格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内在性、普遍性和永久性。
内在性:把问题归咎于自己。
比如,认为自己长得不够吸引人,所以我无法成功。或者我比老板更年轻、更漂亮,所以老板嫉妒我、打压我、不赏识我。
这就是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于自己。普遍性:问题不被认为是一个个案,而是将问题延伸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比如,只不过是在六级考试中,我的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我把这个问题泛化到所有的考试,相信所有的考试成绩都与自己的努力无关。
这是失败的泛化。永久性:倾向于认为问题无法改变。
就像我认为自己天生不适合学习英语,我再努力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同样,你也可能会有类似的想法,比如,唉!我长得一般,永远不会被人注意到,不配得到幸福。
这些是永久性的,无法改变。你看,习得性无助本质上是一种永久的、普遍的、内在化的悲观主义归因方式。
在习得性无助思维的主导下,当遭遇消极或失败时,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形成普遍的悲观认知模式。
相信尝试是没有用的,也不可能对结果产生任何影响。
那些,如果想要克服习得性无助,该怎么办呢?
可以考虑将你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内部因素。
比如,你的老板今天心情不好,所以批评了你。
或者是因为某种具体因素而不是一般因素。
比如,只是我的英语成绩一般罢了,但我的心理学课程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
或者可能是由于可变因素而不是永久性因素造成的,例如因为我在考试六级前复习的方向不对造成的,这并不是什么无法改变的因素,例如长相或基因。
虽然这种情绪也有一定的消极性,但并不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
总之,只要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认命才能改命。
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