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心理学上有一个“...正文

心理学上有一个“14岁现象”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上有一个“14岁现象”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上有一个“14岁现象”


父母如是说:

“孩子不爱跟我说话。

“儿子天天就知道看手机,还没说他一句他就气极败坏。

“那小子就知道跟我对着干,我说东他偏说西……”

孩子如是说:

“天天就知道叨叨我学习不好,就不知道说点别的。

“听着真烦,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听得脑仁疼。

......

相信有孩子的家长,对于这场的场景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你的孩子也这样,我们说是他到了青春期

◇ 01 ◇
青春期来了

什么是青春期呢?

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说,青春期大致是从10岁以后到20岁之前这段时间。
一般说是12岁至18岁,但是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千篇一律严格遵守这个规律,所以会出现早一两年或者晚一两年的情形。

仔细的你一定注意到了吧,这个年龄段刚好卡住初中和高中。
可是,随着学历的普及提高,很多人读了本科,还要读硕士;读了硕士,还要读博士,一些心理学家开始认为青春期可以延长至28岁。

正如前面所言,青春期问题刚好是与孩子受中高等教育的阶段相吻合的,而初高中期间是孩子与家长的冲突高发期。
反观进入大学之后,因为子女与父母的分离,大学时间比较宽松等原因,双方的关系得了相当程度的缓和。
所以,谈论青春期问题时,大学阶段一般不作为考虑的重点。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14岁现象”,这时刚好是初中时期,而初中是青春期的第一阶段,这时的亲子冲突是最显著的。

一方面,这个时候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身体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有的孩子一年就能长高13厘米。
他们的身高、体重、形体都在剧烈地变化着,生理学上把此时称为“褪去童年期的中性状态”——女孩开始例假,男孩开始遗精。

而且,在全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于孩子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青春期的发育还存在普遍提前的趋势,有些孩子在小学的高年级,身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 02 ◇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生理变化对心理变化带来了巨大的作用力——孩子开始有成年感。
心理上,他们希望尽快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希望探索新的行为规则,扮演新的社会角色,在更大的圈子里获得认可和评价。

以前过度迎合父母过度的夸大自我所取代,同伴之间互相倾诉自己的烦恼取代了与父母的交心,“朋友”的重要性取代了“父母”的重要性……

孩子们在学习之外慢慢寻找新的滋养手段,通过篮球、绘画、动画等共同的兴趣和经历等各种活动找到自己的社团。
他们会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并决定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


之所以出现“14岁现象”,多半是因为这时候就要考虑“中考分流”的问题了。

这是孩子面对的第一个人生大事。
初中生必须对“哪个更重要”做出选择,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和兴趣被现实问题所取代。
青春期的夸张自我使男孩非常看重自己的形象;他们害怕挫败,一旦遭受质疑就会以攻击的形式表达自我;他们急于在群体中确立自己的地位。

这个时期孩子的问题非常突出——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不足,容易受外界影响,甚至走上歧路,此类案例有很多。

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他们还没有建立起社会规则意识,只是一味地“破坏”、“与众不同”,甚至热衷于刺J、危险的行为,比如打架、学坏东西,他们不愿意与父母等亲近。

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孩子的成长会更加跌跌撞撞,使他们只艰在“错误”中前进,“野蛮式成长”。


从大脑的生理结构与功能来说,负责管理情绪的杏仁核和负责决策判断的额叶发育不完全是青春期问题的祸根。
而更高的认知功能,比如决策与理性由前额皮质管理,它要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

很显然,初中阶段,身体成长与心理成长极度不匹配
可以说他们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混乱的阶段,说他们内心“一地鸡毛”也不为过。

...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

应该学会接受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内心的挣扎,而不是试图控制或压制他们的行为。

家长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可怕”的14岁。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上有一个“14岁现象”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