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投射”,是什么意思?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上的“投射”,是什么意思?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很常用的心理防御方式,叫“自我投射”,简称“投射”。
◇ 01 ◇
什么是投射?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有一个投射的故事。
《庄子·秋水篇》里说:庄子和惠施两个人在河边散步。
庄子就对惠施说,你看河里那些鱼儿游得从容自在,他们真是快乐。
惠施听了这句话之后,杠精的属性就出来了: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立即回怼: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呢?
惠师又怼回来: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
但你也不是鱼啊,所以并不能了解鱼的快乐。
以前,我们解读这个故事,大多都是从为人处世,或者哲学角度入手的。
但是,心理学对它却有与众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投射”。
那么,什么是自我投射呢?
简单来说,自我投射就是:
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想法、情绪等一系列的心理的特点,
像投影仪一样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这是对方的感受和认知。
就像上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故事中,庄子看到鱼,就认为鱼很快乐,这就是一种投射,因为他自己快乐,所以把这种快乐的情绪投射给了河中之鱼。
你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庄子当时是悲伤、忧愁的,那他看到鱼儿水中游,一定认为它是在痛苦中挣扎。
很多时候其实别人并没有这么想,你却以为别人是这么想的,而恰恰就是你自己正在这么想。
这种情况,我们就说:是你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
说得有点绕,我们几个例子吧,比如——
你自己爱撒谎,你可能就认为别人也在骗你。
你自己自我感觉良好,你就会觉得别人也认为你很出色。
你自己自卑,就认为别人也瞧不起你……
这些现象可能都属于自我投射。
◇ 02 ◇
自我投射实验
为了验证这个现象,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找来一些被试,告诉他们要做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知道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尤其是脸上有伤痕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接着,心理学家让化妆师在这些被试的脸上画上了一道假的伤痕。
这道伤痕看起来非常逼真、非常可怖。
画好之后,心理学家还会拿一面镜子,让被试去看一看自己化妆后的效果。
看完之后,心里学家把镜子收走。
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做了很关键的一步操作。
化妆师告诉被试:为了防止伤痕脱落,需要在伤痕的表面再涂抹一层粉末。
这个涂抹粉末的过程,实际上是偷偷地把之前画上去的伤痕给抹掉了。
也就是说,被试认为自己的脸上仍然有伤痕,但是实际上,他们的脸和原来是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的伤痕。
接着,这些被试就被带到医院的候诊室,他们需要去观察别人对自己脸上伤痕的反应,结果就有趣了。
当那些被试回来之后,他们会告诉心理学家:
这些候诊室的人对自己特别的不友善、很粗鲁,
甚至是无理的,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这个实验证明了:被试会把他自己的看法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因为实际上他们脸上根本没有伤痕,其他人压根儿就不会去盯着被试的脸看他的伤痕。
◇ 03 ◇
想法强加于人
所以,虽然在很多的情况下,人们对别人的推测可能是比较准确的。
但是,心理学又提醒我们:个体对于别人的看法,或多或少都有自我投射的影子。
如果自我投射过于严重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别人的了解,只不过是一些误解罢了。
最典型的可能有这么两种情况: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
会曲解别人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第一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强加到别人身上。
而对于对方来说,这压根儿不是想要的或者是想说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父母总是认为我们冷。
这也是网上一个知名的梗: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
这显然是父母对于小孩子的投射,包括很多父母强行替小孩子做决定也是如此,他们都是把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身上。
心理学家罗斯为此做过一个实验:
他找来80名大学生,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其中有48名大学生愿意背着牌子在校园里走动,并且他们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乐意背着牌子到处走。
而那些拒绝背牌子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着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由此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了其他学生身上,认为所有的人都跟自己是一样的。
这种强加想法的现象在商业中也会有所体现。
芭比娃娃刚在日本推出时,在当地人的眼中白皮肤、大长腿的她们,一点儿也不像日本少女,因此销售并不佳。
于是,公司修改了芭比娃娃的身体比例,而且将颜色改成了淡黄。
这样修改之后,两年之内芭比娃娃就卖出了近200万件。
这个案例反映的是产品设计中的一个误区:很多产品经理以为可能是用户喜欢的,其实很有可能只是他自己喜欢而已。
◇ 04 ◇
曲解别人
第二种投射的情况则是曲解别人的意思。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罗夏墨迹测验,这个测验的原理其实就是一种投射。
怎么做呢?
其实非常简单,大家自己就可以试着自己做——滴一滴墨水在纸上,然后把纸对折一次,接着再对折一次,那就形成了一个对称的图案。
然后心理学家就会把这个图案给被试看,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有人说自己看到了一只长着爪子的鸟,
有人说自己看到了一个人戴着眼镜,长着胡须,
甚至也有人说自己看到了别的奇怪的东西……
当然,这个图案本身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每个人的解读都是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投射。
这种投射在我们日常关系的沟通当中很常见。
我们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投射到对方的话语上,解读出来的意思可能跟对方本来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比方说我们在微信上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对方发来一句“呵呵”。
这个呵呵可能只是对方一句很平常的感叹,或者说只是掩示尴尬。
但是在你看来那意义就大不同了——
如果你是没有自信的人,那么可能你就会认为对方是在嘲笑你。
再比如,我们正暗恋别人,或许他的一个礼貌性的微笑,你就会觉得这是在暗送秋波,而其实那不过是一种因为自我投射而造成的错觉。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