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会轮回,父母就是孩子的宿命

文/龙爸开讲
家庭会轮回,父母就是孩子的宿命
武志红老师说:家庭是一种轮回,父母是孩子的命运。
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
◇ 01 ◇
轮回=强迫性重复
东方文化中,会有一些很玄的东西,比如轮回、命运和宿命。
那么,这些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怎样解释呢?
可以把命运近似地理解为心理学上的强迫性重复,或者潜意识。
这是不是跟你所想有点出入呢?
在我们的语境中,轮回从来都是比较玄学的,属于天命、注定之类的,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本小说,经历和结果是早就写好的。
但是心理学毕竟是传自西方,所以对于命运的理解自然也不会完全一样,它更像是一种思想和行为的模式。
试想一下:
如果遇到重大选择的时候,你总是按照同一种思维模式选择同样的答案,
这是不是就可以认为个体的命运是早已注定了呢?
那么,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呢?
我们认为主要是成长环境,尤其是原生家庭。
因此,说父母就是子女的命运,也不算过份。
如果我们始终没有觉察到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我们的婚姻、小家庭就是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或者说,我们不过是把父母的人生重复了一遍罢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孩子的人生就是在不断轮回的。
这个轮回就是这个家族之人无意识的追求和选择。
刚才说了把轮回换成心理学的概念,就是强迫性重复。
这是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1920年提出的概念。
强迫性重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那么如何建立积极的强迫性重复呢?
最好方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给予孩子爱和支持,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
那么孩子在成长中就会学会爱和信任,也会在人生中拥有更多的选择——他可以依附,也可以独立,并在生命中不断重复这些美好的事情。
心理学家荣格说:
你的潜意识引导着你的生活,你称之为命运。
当你的潜意识被揭示并看见时,命运就会被改写。
当我们保持对潜意识的觉察,使它成为意识时,它就具备了被改写的可能性,不再停留为简单的轮回。
这也是精神分析导向的心理咨询所使用的重要方法。
通过扩大我们的意识范围——通过更多地了解和理解自己,我们将会更加自由,拥有更多的控制力,变得更加成熟和强大。
◇ 02 ◇
性格怎么决定命运
性格如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呢?可以概括为三点:
-1. 性格形成于原生家庭中的关系。
精神分析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2. 性格呈现在当前人际的关系中。
这意味着在幼年时,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待你,现在你就会不断重复类似的关系模式对待周围之人,它会决定你会遇见谁、与谁保持长期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3. 性格在和心理治疗师的关系中得到改变。
虽然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倾向于童年决定论,但是阿德勒、荣格等后来的心理学大神都否定了关系模式不可改变的观点。
它当然可以改变,条件就是你要认识你自己,也就是咱们前面说的觉知,并在真实的关系和现实的世界当中去碰撞、去检验。
除了一位专业的精神分析师,可以带来疗愈,生活中好的课题一样可以带来很深的疗愈。
认识到这些,我们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自由。
我们来讲一个性格决定命运的例子吧。
我有一个朋友,他年轻时做推销,从来都不怕被人拒绝——无论被拒绝多少次,他下一次仍然能够情绪高涨地敲开客户的门。
他说他内心深深相信他一定能够打动对方,顺利签下合同,“没有我拿不下的合同”。
我了解到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健康,他父母从来都是鼓励孩子,而不是对他们冷嘲热讽甚至棍棒教育,无论他们遭遇到什么挫折,父母都会坚定的说他们一定能行。
结果我这位朋友,还有他的两个哥哥,现在都是知名的企业家。
而他们三兄弟的出身和学历都不好,最高学历也不过是大专毕业,而且父母都是农民,家境一直非常贫穷。
◇ 03 ◇
自我评价的形成
自我评价等于内在父母的评价。
之前去福建出差,接待我们的朋友情商非常高。
他能轻松解决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
比如,他去餐厅吃饭,如果上菜速度很慢,他就会叫服务员说:小妹妹,你真可爱,能帮我催一下菜吗?
一般情况下,小女孩会很高兴地催促,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但少数情况下,小妹会解释说现在正忙,必须等待一段时间。
然后他会继续说:小妹妹,你很有能力,一定会找到办法的,我对你充满信心。
到了这一步,没有哪个女孩会忍心拒绝他,反而会很高兴地帮我们催促,这样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他掌握了说话的艺术,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他说话时的语气和姿态——他从不傲慢、不会不耐烦,他总是快乐的、平和的。
当我们谈论他的家人时,我很快明白了原因——他的父母是非常民主的,家庭中的很多事情都要通过投票来决定,大人和孩子拥有完全平等的投票权。
显然,在他成长过程中,早就形成了民主、互信的关系模式。
现在他只不过是在餐厅里复制了这种关系,餐厅的侍者女孩们也感受到了这种信任,所以很乐意帮我们解决问题。
当然,他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
在鼓浪屿我们遇到过一个导游女孩,无论这位朋友如何夸奖她,都无济于事。
离开鼓浪屿后,我跟这位朋友开玩笑说:你称赞导游姐姐可爱、漂亮的说法,似乎没有什么作用。
因为导游女孩的确不可爱,也不漂亮,所以她会认为你在撒谎。
我们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客体关系模式相互投射的结果。
餐厅服务员的自我价值感相对较高,因此当我的朋友向她们表达赞美时,她们就会接受。
但鼓浪屿的导游自我价值感显然很低,而这个朋友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夸奖点,所以无论怎么夸奖她都没用。
自我评价是内在父母对内在孩子的评价,这建立在我们童年时期父母对我们的评价的基础上。
父母对我们的评价造成了我们的自信或是自卑。
所谓自信,用客体关系理论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有信心接受内在父母的爱。
当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充满信心和爱时,孩子就会将这种关系模式内化到内心,内在父母信任内在孩子。
所谓自卑,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小孩没有信心接受内在父母的爱,而内在父母也不相信内在小孩。
∵
我们一再强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人格和情商的基石。
这远比知识更重要。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