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你拒绝成长的心理防御

文/龙爸开讲
那些让你拒绝成长的心理防御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遭遇了困境,就会启用心理防御进行自我保护。
但是,如果经常性地过多使用某一种心理防御,无疑会严重阻碍你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那些与年龄不相符合的防御方式。
本文我们就来说说那些让你拒绝成长的三种心理防御方式:
◇ 01 ◇
退行
退行,就是把行为模式退回到生命早期。
偶尔在某些场合中使用退行,倒也无伤大雅。
但是,如果经常退行,那就是拒绝成长的表现,这个人很可能就是成年宝宝,或者称为“巨婴”。
最经常看到的退行,发生在情侣之间,女朋友像小罗莉一样跟男友撒娇,两个成年人沉醉在爱情中,就像小孩子一样开心。
我们说这种退行就是比较正常的表现。
女友为了表现自己可爱,喜欢用“抱抱”、“亲亲”这样的叠词,显出一种病娇美,让男友油然而生一种呵护欲,这种退行是可以增进两人感情的。
但是,如果你的退行是为了逃避成长的艰难和责任,那这种状况就要引起重视了。
在王浩威的《晚熟时代》中,描述了目前中国青年的一个普遍现状,即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而逃避属于自己的责任。
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变得缺乏责任感,恐惧独立,不想结婚生子,总是希望有人能让自己依赖等等,这些都是退行的表现。
以前班上有一个读书特别厉害的男生考到北大去了,所有的老师都觉得他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一年过后,学校的校长想邀请他回母校给师弟师妹们传授经验,来鼓舞同学们的士气,结果发现他因为在学校里挂科太多辍学了。
原来,这个男生在进入同样是高手如云的学校后,发现自己很难像之前一样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甚至学习专业课时都感觉有点吃力。
于是他在电脑游戏中寻找排解,在游戏的快乐和学习的责任之间,他选择了前者。
由于长时间沉浸在游戏当中,导致学业无法通过,最后就只能辍学了。
除了上述,大家常说的“妈宝男”,其实也是退行的表现。
他们任何事情都以妈妈的意见为主,缺乏足够的主见,因为自己不够独立坚定,所以无法衡量好妻子和母亲的关系。
一旦开始逃避自己责任,家庭关系就会混乱,小家庭就很难建立起来。
◇ 02 ◇
假独立
如果说退行是逃避生活和责任,过度依赖他人,那么,假独立就是——
完全拒绝他人的帮助,以维持自己的独立的人设,以获取脆弱的自尊。
这种类型的人,每当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自己扛,他常常对自己说的话就是“我可以,我不需要别人。
”
让他坦率地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不容易的,他回避自己的脆弱和不安,然后总爱把自己包装的很强大,不懂依赖,只懂硬来。
这种人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的确是的,我们有很多俗语来描述他们,比如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我有一位老师,是心理学专业领域当中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今年已经60岁的高龄,因为长期忙于学术和各种项目中,终于有一天心脏病发作住医院了。
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说:近期一定要好好休息。
但是没两天,他就嚷嚷着要出院,说:自己身体已经完全好了,项目还没有结束,需要尽快完成。
还听说他那两天在医院里,还在不是查阅论文就是看项目进展。
这位老师已经是满头白发了,但是他总喜欢把自己的头发染成黑色,他走起路来也总是用尽可能快的步伐,如果下楼梯有人想要搀扶他,一定会被他拒绝。
他很讨厌被别人照顾的感觉,即使自己精力跟不上,也总喜欢加班熬夜。
不要认为这位老师是多么强大的人物,他就是假独立的典型代表。
表面上看起来总是给人一种好像很强大的样子,但其实他的潜意识或者身体已经悄悄说no了。
这种心理防御,可能是由于口欲期的心理发展受挫而形成的——在0到1岁期间需要建立最初的依恋关系时,没有得到母亲的及时反馈,因而产生经常性的失望,久而久之便习惯自己一个人面对。
然后他通过把自己想得很强大来弥补自己的脆弱感。
一旦这种“我很好、我强大”的意淫破碎了,比如身体不舒服啊,能力还不够等等,就很容易有很强的挫败感、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有时候会转化为对自己的愤怒或者对他人的攻击,一方面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掩盖自己的脆弱。
◇ 03 ◇
内省与假成长
在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下,内省是一种被提倡的行为。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每日对自己的行为做多次反省。
但是,作为一种心理防御的方式,经常内省的人其实是通过内部的观察自我而逃避现实的环境。
一些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时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他们过度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以此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也有一些人是因为害怕失去控制而引起强烈的焦虑,所以通过内省来获得控制感。
内省的人在努力反思自己,他们甚至常常会陷入到反刍的思维中,一遍一遍咀嚼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即便身边的人告诉他没关系,都过去了,他们也还是无法放过自己。
这样的人的实质是用假成长逃避真成长——潜意识当中,他们希望通过愧疚、内疚和持久的痛苦来逃避他们真正要改变的责任。
∵
今天咱们留一个作业,在你成长的路上,想一想经常用哪一种心理防御?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