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别给孩子内在动力做减法

文/龙爸开讲
父母别给孩子内在动力做减法
现在“内在动力”或“内驱力”也成为家庭教育领域里的热词了,还有很多专家教别人如何“创造”内驱力。
真是有点“无知者无畏”,什么都能够创造了。
实际上,孩子的内在动力是他们天赋的、与生俱来的一项自带配置。
或者说,是人类进化的一项成果。
◇ 01 ◇
人类内在动力的发展
在远古时代,婴儿的成活率特别低,你是不是好奇,哪些婴儿更容易存活呢?
其实就是容易让人生出喜悦感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大人的好感,从而获得更好的照顾。
那我们再想想,孩子哪些特质会让人心生喜悦呢?
无非就是比较热情、乐观的、愿意与人互动的、生性活跃的……如此种种罢了。
你发现了吧,这些特质的底层都指向了“内在动力”。
可以说,史前时期能够活下来的孩子,都是天然内在动力旺盛的人。
从另一方面说,那些内在动力弱的人,都被淘汰了、死掉了。
虽然这样说有些残酷,但真相就是如此,进化本身就意味着物竞天择,有些物种会不断灭绝。
到最后,内在动力就成了上天给人类预装的一个程序。
作为父母,你要做的就是:
别蠢到一不小心把孩子的这个预装程序给卸载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内在动力在生命的早期会经历三个阶段:
-1. 追求享受的愉悦。
这其实跟弗洛伊德说的“本我”很接近,完全出于本能,获得占有、支配的快乐。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非常“喜新厌旧”,孩子每克服一个困难就会十分兴奋,然而他们对于养育者的表扬或赞同并不十分在意。
即便是探索失败了,他们也会毫不在意,继续寻找别玩的意儿接着玩。
这时候的孩子真的是“天真”,他们只在意自己与那个物件之间的关系。
-2. 寻找养育者的赞许。
打从两岁开始,孩子就开始学会“虚荣”了——他开始期待来自于养育者,或其他亲人的表扬。
你看,孩子的眼界变宽了,他的眼睛里开始看到其他人了。
当成功做成某件事时,会想得到赞扬,也会知道失败时会受到批评。
你可能也注意到过:两岁的孩子完成一件自认有意义的事情后,就会仰着头一脸傲娇地与你分享。
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光等着看孩子的笑话,因为你的反应已经开始对于孩子的内在动力构成加减的影响了。
-3. 学会自我评价。
大约从三岁开始,孩子开始能够对事情成功做出自己评价与反应——当成功时,他会感觉骄傲,这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而不是单纯的快乐;当失败时,孩子会感觉到羞耻,而不只是挫败后的失望。
能看出来它与上一阶段有何不同吗?
就是孩子开始把成败转化成为对自己这个人的评价了——如果成功,就是我这个人优秀;如果失败,就是我真差劲、真没用。
这就是“自我评价”,此时孩子的一个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
事情的本身;
他人的看法;
自我的评价。
此时,父母的回馈与反应如何,对于孩子内在动力的形成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 02 ◇
内在动力的加减法
或许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反应不当,反而打击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于是,干脆不回应算了。
这只能算是一种天真的想法。
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可能。
因为你天天跟孩子在一起,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都在时刻给孩子回应着——因为漠视或无回应,也是一种回应。
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的内在动力的形成,不是做加法,就是做减法。
如果父母的反应适当,具备建设性,那就是对孩子的内在动力做加法。
相反地,如果父母予以漠视,或者打击、批评孩子,孩子的内在动力就非常可能被秒杀掉,内在动力流失成为外在动力,悲催的事情从此就会源源不断地发生。
说了这么久,还没有给内在动力下一个定义呢。
我们就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吧,内在动力,就是孩子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父母对于孩子探索行为的不恰当回应,就是在给孩子的内在动力做减法,比如,代劳、否定、担心+控制。
直接下场替代孩子的人生,叫代劳;
对孩子的作法给予差评,叫否定;
怕孩子把事情弄糟糕,叫担心;
非要让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去做事,叫控制。
不断的打击会击倒孩子的自信,导致习得性无助,让孩子完全丧失内在动力;对孩子的过分担心会让孩子变得胆小,变得缺乏信任力和过度防御。
而控制与担心,则会弄死孩子的内在动力,你想想连孩子的人生都成为父母的了,他们还会在乎什么?
所以,作为父母,真的需要“日三省吾身”,因为你不自觉的批评、期待、焦虑都会给孩子的内在动力做减法。
但是,真的很不幸,大部分父母几乎天天都在做着瓦解孩子内在动力的事情。
比如我的一位女来访者,因为给女儿扎头发的小事上,两人发生的争执。
女孩才7岁,想要给自己扎头发。
而妈妈则像是李莲英转世,坚决不同意,非要给女儿扎——理由是女儿扎不好。
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妈妈依靠自己作为大人的强制力量争取到了扎头发的权利。
而孩子则整个早晨都感觉很晦气。
当这位妈妈来咨询时,我问她:头发扎不好,有什么危险吗?会有什么无法接受的巨大后果吗?
妈妈说:那倒没有,就是我自己觉得女儿扎的头发有些难看罢了。
于是我说:那我们做一次实验,就让孩子自己扎,你完全不干涉,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真的这样做了。
第二天的早上,孩子真的自己扎了头发,满脸微笑地出门了。
妈妈说:我完全不敢承认这就是我的女儿,她的头发就那么张牙舞爪地外出,真是让人受不了。
这位妈妈还是承认:孩子的精神状态很饱满,心里特别美。
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自己还说:我的头发咋就这么乱呢?但看神情似乎她满不在意,脸上一直都带着笑意。
这位妈妈强行忍住不去干涉,经过几天的打磨后,果然孩子自己扎的头发越来越好看了。
上述故事,就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场景之一,家长与孩子经常发生认知上的冲突。
如果连扎头发这件事情,孩子都无法作主,最后由妈妈强行夺取了这个权力,那孩子一定是百爪挠心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陷入孤立无助的心理状态。
一旦到这个情形,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孩子的基础感觉被损伤了,从此他会缺乏自信和自尊,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那些基础感觉损伤严重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
做什么事都感到无聊,时常情绪低落;
遇事都害怕困难,做事喜欢拖延、难以坚持;
发展到这一步,家长对于孩子的内驱力修复已经很难再下手了。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内驱力的丧失是家长日复一日做减法造成的。
曾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他向我求助时,我思考了很久,最后给他下了一剂猛药: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提醒、评论先砍掉60%。
只保留对孩子最基础的管理。
所幸,孩子终于再次觉醒了自驱力,不需要家长催促,无论多么晚,都一定会完成作业,孩子也变得乐观自信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