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学原理之错不...正文

心理学原理之错不在我:急于自我辩护的动机

发布于1年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原理之错不在我:急于自我辩护的动机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原理之错不在我:急于自我辩护的动机


当你被别人指责时,总可能会有一种自我辩护的强烈动机。
按照我们的俗话说就是“穷撇清”,就《水浒传》中的石秀、《大宅门》中白敬业的媳妇,都是最典型的这种人。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自我辩护的动机。
不信的话,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 01 ◇
识别照片实验

为了验证人们普遍存在自我辩解的动机,瑞典心理学家彼得·约翰逊做了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和参加实验的被试者,分别坐在一张桌子的两边,研究人员会拿出两张人物照片,让被试者去选出一张他们更加喜欢的照片。

比如说我就是一名被试,看了一下左右两张照片后,我选了左边的那一张,我说:左边这一张我更加喜欢

接下来研究人员让被试者离照片更靠近一点,以便看得更清楚这两张照片,然后要求他们解释:为什么更加喜欢左边的照片?

而实际上,心理学家在这里玩了一个小花招:

这个表面上的研究人员其实是被雇来的魔术师

在被试靠近照片的这个过程里,魔术师早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调换了左右两张照片。

也就是说当照片被推到被试者的眼前时,被试者之前更喜欢的那张照片,其实已经跑到右边去了。

现在你想一下:被试者会选择喜欢哪一张照片,左边的,还是右边的?

接下来有趣的一幕就发生了,参加实验的大多数被试者——有可能发现照片已经被调换——仍然选择更喜欢左边的照片,而且他们还会头头是道地解释自己为什么更喜欢左边的这一张——实际上,这正是原来他们不喜欢的那张照片

这个实验表明:

人们似乎是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动机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要去给自己的选择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哪怕他们的选择已经与原先的不同。
但只要他们相信这个选择是他们自己做出的,他们仍然会不假思索地为这个选择去辩护。

◇ 02 ◇
为行为辩护

从刚才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最基础的一种群体心理——

当身处在群体之中的我们意识到所作所为被其他人看到时,

我们就会产生一种非常显著的自我辩护的动机

一旦个体身处群体之中,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试图向别人证明我的行为是明智的、正当的——“我没有错”,在群体中维持这样一个光荣、伟大、正确、明智的形象,可以说是群体生活中的第一要务。

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自己的辩护律师,然后才是其他的身份。

就像刚才说的那个实验一样,被试者不假思索地为自己的选择辩护,这是一种非常本能的反应。


但是要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我们要有两件事情要做:

一方面,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要证明我做的没有错;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要证明我们所思所想没有错。

这时候的局面就尴尬了: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观点极有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这样的话,在为自己辩护时,很多时候往往做不到两全。
因此,我们往往就会像刚才的实验被试者一样,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选择。

在这对巨大的自相矛盾中,为行为辩护为观点辩护就构成了认知失调
那么,这两种动机PK到最后,谁会获胜呢?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是:大多数时候,为行为辩护的动机会获胜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行为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做出来的事、说出去的话,尤如覆水难收、木已成舟。
既然外在的行为已然无法改变,那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那自然是只能委曲自己的观点啰。
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时,这个行为是既定的、无法改变的,那就改变一下自己的观点好了,于是葡萄就了。

◇ 03 ◇
请别人来帮忙

“行为优先于心理”这个心理学原理,能应用到现实生活吗?

还真能
如果你吃透了这个原理,它就会成为你化解人际危机的一个利器。
比如,你要增加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好感,你是选择去帮助对方,还是让对方帮助你呢?

你直觉上肯定会觉得应该去帮助别人,对不对?

你的逻辑是:我为别人提供帮助,他理所应当感谢我,并因此喜欢我嘛。
但实际情况就是这么反直觉,往往是“帮助你的人”更容易对你产生好感。


很难理解对不对?那为什么会这样地反直觉呢?

因为提供帮助的人的思想会被他自己的行为所绑架
不管提供帮助的那个人一开始是不是愿意帮助你,只要一旦他实际帮助了你,他就要为他自己的这个帮助行为来辩护。

比如你帮助了同事老魏,尽管老魏在公司的口碑一般,但是你也会把他想成一个好人——因为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那我难道会帮助一个坏蛋吗?

因此,老魏一定是一个人美心善的人,我才会去帮助他。

多么诡异的现象:明明是我在帮助他,反而是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高大伟岸起来


其实,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我们来举一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吧。

美国的国父之一富兰克林,就对这个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

有一次,他想把一位敌对的议员拉到自己这边来,那么,他该怎么做呢?

富兰克林的作法就是请那位议员帮了他自己一个忙——他请对方把一本非常稀有的藏书借给他看。

一周后,富兰克林把那本书还给了议员,并附上了一张字条,表达了对他的谢意。

结果怎么样呢?

你可能想不到:不久之后,富兰克林再与那个议员见面时,对方对他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显得十分友善了
再后来,他们居然真的成了朋友,而且他们的友谊维持了一生。


富兰克林的经历印证了一个格言:

帮助过你的人,会比曾经接受过你帮助的人,更加容易再次向你提供帮助。

这个例子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人们自我辩护的动机有多强烈。
那个议员为了替自己帮助富兰克林的行为辩护,他就无意中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与富兰克林化敌为友了。

另一方面,这个例子也让我们看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个动机,有的时候会被别人用来操控人心

在这个故事里边,实际上富兰克林就是在用这个原理来操控别人的心理。
如果你觉得这个说法有些阴险,那我们把这称为“心理引导”好了。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原理之错不在我:急于自我辩护的动机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