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以爱之名,行最自私之实

文/龙爸开讲
溺爱:以爱之名,行最自私之实
溺爱,如果从客体关系理论解释,就是:父母通过满足孩子这个客体的需要,来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标榜。
这段养育关系中,真正得到满足的是父母,并不是孩子。
如此一来,情况就显得有些诡异了。
不过想想也确实如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曾经把经济学的原理引入到家庭教育领域,认为:孩子是耐用消费品。
既然是消费品,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东西。
所以说,即便是正常的亲子关系中,也很难说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但是溺爱的关系就有些过分了,养育者通过自己的一篮子服务,完全侵入孩子的事务,剥夺了他们得到锻炼、获取独立自主能力的机会,以“安全”、“为你好”等借口不断为孩子制造匮乏。
◇ 01 ◇
溺爱的真相
在表现看来,溺爱似乎是世上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养育者以全能视角渗透到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不过换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事情,就会特别不一样——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养育者获得了“好妈妈”的极致满足感;另一方面,孩子对自己的全方位依赖,让养育者得到了被需要感。
如果你觉得我这种说法有些阴谋论,那你解释一下:有些孩子已经十几岁了,为什么妈妈还要跟Ta睡在一起呢?
比较善意的说法是:害怕孩子孤独,心疼孩子分床,孩子离不开自己。
“离不开”是真的,但是到底是谁离不开谁,这里面是颇有乾坤的。
恐怕一直维护慈母人设的妈妈,打死都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出于自私的目的把孩子强留在自己身边吧。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巨婴——自恋养育者培养出来的孩子,通常也是自恋者。
说到底,这种父母的心里并没有多少对于孩子的爱,只有需求,他们爱的只是他们自己。
我以前有个朋友,有次来我家玩,一看见当时我家两岁的儿子,就喜爱得不得了,立即说也要尽快生一个。
后来果然就生了一个孩子,然后不久她就跑到外地工作了,需要孩子的时候才会飞回来看看。
像这样的孩子就是纯粹为了满足妈妈愿望的。
我这位朋友的自恋更直接一些,比较容易辨识。
但是大部分自恋型父母非常用母爱、父爱来伪装自己,把自己打扮成“最完美的父母”。
这其实是一种自恋的幻想,或许是养育者的人生太过于百无聊赖了。
◇ 02 ◇
溺爱的后果
巨婴会获得其父母最完整的自恋传承。
他们对于父母同样也没有爱,只有需要。
这就是很多亲子,到最后闹得鸡飞狗跳的原因——双方都只是对方的工具人,一旦有一天父母满足不了孩子的需要,就会被父母所厌弃;一旦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愿望,父母就会骂孩子“白眼狼”。
双方为了利益而生,又何必互相指责对方不仁呢?白眼狼生出来的也是白眼狼罢了。
我有个本家姐姐,女儿在一个南方城市读的师范,结果上学期间就恋爱了,男友是当地人。
得知这个消息了,姐姐就想方设法要把那对小情侣拆散,逻辑很简单,自己养的孩子如果不能拴在自己身边,不能为自己所用,那自己二十年的养育不就全打了水漂?
唉,最后姐姐并没有成功,女儿还是要嫁到了那个南方城市。
姐姐焦虑得夜夜睡不着,最后还催生了严重的妇科病,做了一次大手术。
说句实在话,我这位姐姐还是属于正常人之列的,对于孩子的爱那也是真的。
但是即便如此,仍避免不了养育的自私动机,更何况那些溺爱的父母呢?
他们养育孩子的根本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让孩子守着自己。
所以他们积极地让孩子考编、结婚、生子,就是想让孩子尽快稳定下来,为他所用。
这里“稳定”是关键,意味着孩子要在自己可触及的范围内。
因此,任何一个想要高飞的孩子,都会成为自恋型父母口中的“白眼狼”,被“白养了”。
他们应该从来没有想于孩子的人生该是什么?或者说,他们从不在乎孩子的人生吧。
那些像马斯洛一样,从小就被迫干家务、被N待的孩子,一旦心智觉醒、生存技能完善,逃脱起来还是相对容易的。
然而,一直被宠着、溺爱长大的孩子,即使自我意识醒了,心智仍然很脆弱,生存能力几乎空白。
如果要想脱离养育者独立生活,那就要从头学起独立生活的基本技能,这就注定他们很难逃脱父母的控制。
因此,这种孩子与父母互相鄙视、互相仇恨、互相消耗、互相需要,是一种最无奈的共生,成为了当下中国大家庭的主流生活方式。
当父母与孩子在绞杀式共生关系中、相互消耗能量中,诞生出第三代,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好像吸血鬼一下,迅速转移到这个鲜嬾的生命上,他们会再次围住这个孩子,一起吸取孩子的精华……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