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耳朵虫”,4步让它消失

文/龙爸开讲
小心“耳朵虫”,4步让它消失
中国人认为某首歌曲好听,会说它“绕梁三日”。
说白了,就是这首曲子一直在脑子里面转呀转个不停。
事实上,并不只是好听的音乐才会绕梁三日,很多你非常讨厌的曲调更可能在你的脑中挥之不去。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耳朵虫”。
◇ 01 ◇
耳朵虫的研究
耳朵虫真的是让人受不了,如果这些歌曲是你喜欢的也勉强还能忍受,可是,如果是那些烂俗的广告歌,或者是你并不喜欢的歌曲,那它们的每一次在你脑中的重复都会让你无比煎熬。
那么,在心理学上,如何解释“耳朵虫”这种心理现象呢?
事实上,这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无奈,我们对于自己大脑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几乎是无法通过意识进行控制的。
想想这个事情就知道会有多么尴尬了——我们自己的大脑,那些垃圾歌曲却可以毫无顾及地在里面唱,而我们却无法停止它。
2012年曾开展过一项实验,看能不能人为的制造出来耳朵虫。
如果能,那我们又该怎么会控制它们呢?
在这项研究中,300名被试者试听了风格迥异的许多歌曲。
然后被要求在一天后哪首歌曲不断在脑子里回响?
这项研究否定了只有烦人的广告歌能成为“耳朵虫”的说法。
事实上,很多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甲壳虫乐队的《yesterday》也同样会成为“耳朵虫”。
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耳朵虫”的产生居然印证了“蔡格尼克效应”,即不完整的内容更容易被记住 。
“蔡格尼克效应”在这个实验中的具体体现是:那些不完整的歌曲片断,更可能形成“耳朵虫”。
因为那些曲子是残缺的,我们的大脑就无法轻易把它放下而不断试图完成它。
这就像唱片机上唱针被卡住了一样,它会无限循环这一不完整的片断。
◇ 02 ◇
耳朵虫的根除
这个实验还发现:完整的和不完整的曲子都有可能成为“耳朵虫”;在那些音乐天赋较高的人的大脑中更容易形成“耳朵虫”。
研究的最后一个发现是:当我们正在从事更加专注的脑力活动时,不容易形成“耳朵虫”。
这些“耳朵虫”就像是chrome浏览器一样,会吃掉你所有闲置的心理内存,并在后台一直保存运行。
但是,当你整个人处于类心流的状态下,“耳朵虫”就很难进入。
当明白了这个真相后,我就准备开始了自己的干预努力。
因为我也正在不断重复着汽车乐队的《我最好朋友的女友》这首歌,有几乎烦人的歌词让我心烦意乱。
此前,我已经做了多次努力,比如打个盹儿,或者出去走一走,但是都没有成功。
最后,在绝望中柳暗花明,我像心理学家一样,去查阅了相关的案例和处理方法,最后制订了一个相当考究的干预方案:
首先,我在网上找到了那首歌的完整版本,并把它听完。
然后,找一些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如阅读和写作,让自己沉浸其中。
最后,耳朵虫终于消失了。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也中了“耳朵虫”,首先你要坚信自己可以打败它,然后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自我疗愈。
去网上,或者实体唱片店,找到“耳朵虫”音乐的完整版本。
全心全意听这首音乐三分钟。
就是在听的时候不做任何别的事情,否则这首歌很可能会成为你一生的“耳朵虫”。听完后,去做一件很最喜欢的活动或工作。
专业的研究人员喜欢采用数独游戏。
当然,你也可以自选最喜欢的游戏,比如成语接成、写对子、打太极或练书法,都可以。最好是那种可以让你的大脑能稍微感到有些疲累的活动,这样可以用尽你的脑力,也不会出现三心二意的情况。
你还可以试一试聆听那些你非常喜欢却没有成为耳朵虫的音乐。
比如周董的《双截棍》或《以父之名》,这种音乐不太可能成为耳朵虫,一是歌词我从来记不住、听不清;二是音乐旋律与众不同,很难内化。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