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粗心马虎?3种方法变细心

文/龙爸开讲
总是粗心马虎?3种方法培养细心能力
开家长会的时候,可能听到老师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XX孩子太粗心。
似乎好多孩子都有粗心马虎这种毛病。
刚考试完,经常会看到几个孩子脑袋挤在一起对答案。
如果你在附近,就会不断听到这样的声音:
咦!就这一点儿错了,大意了。
哎呀!差一点就做对了。
你看,这一来而去,一张百分卷子就剩不下几分了。
◇ 01 ◇
我的马虎史
实际上,我就是一个从小就马虎的孩子,下面我给大家说说我的马虎史。
刚上小学那会儿,跟爸爸一块儿出去散步,看到人家“洗浴中心”,张口就来“洗澡谷”。
这个梗被爸爸笑话了好多年。
自从开始上学,看错、看漏、笔下误、懒得写……做题时各种低级错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到初中后,虽然成绩好多了,但是这些小问题也仍然得到没有明显的改进——物理公式少一个符号,化学反应式少写一个脚标……这都是十分“正常”的表现。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次期末考试中,数学试卷最后十几分的大题,前面全算对、写对了,但最后一行却把最终答案11写成了10。
这一次简直就成了我心口永远的痛!
从此,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马虎大意这个臭毛病。
说了一大堆我的问题,其实我也是有优势的,那就是常年与马虎斗智斗勇,可以说我对它已然了如指掌。
经过分析后,我发现粗心大意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视觉注意力不足,一种是能力错觉。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需要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就来说说视觉注意力的不足。
◇ 01 ◇
视觉注意力不足
什么是视觉注意力呢?比如说——
有两个很相似的字儿放在你面前,你能又快又准的分辨出来。
或者,给你一篇很长的文章,要你找出某个关键字,能够迅速的找到它。
或者,一大串数字,给你10秒钟的时间让你记住,你能很快记住它们。
上面这种能力就是属于视觉注意力。
有一首儿歌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它的歌词是
有个小马虎名叫王小五,做事不认真,写字儿太马虎。
把午写成牛,把鸟写成乌;把四写成西,把工写成土。
这首歌里唱的小马虎,其实就是视觉注意力不好,不仅老看错相似的字,而且手眼的协调能力也不行。
想要改变这种马虎的情况,我的建议是多做两种训练:一种是专注力训练,一种是精细能力训练。
-1. 专注力训练。
其实很简单,也很好玩。
我们大家都做过找不同游戏,或者找茬游戏,就是两个很相似的图,从中找到若干处不同。
为了锻炼我们对文字和数字的敏感性,你也可以试着从一堆“正”字里找出停止的“止”,从黄土的“土”里找出士兵的“士”,或者是从一堆数字“6”里找出“9”来。
现在很多书店都有这方面专门的工具书,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小游戏,你可以挑一些来做练习,或者你可以和同学一起互相出题搞一个小比赛。
玩的时候要从基础开始,像游戏通关一样提升难度。
训练时间长了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在看到一堆字的时候更加有耐心了,比起之前来更能读得进去,而且眼睛的搜索能力也会又快又准。
-2. 精细能力训练。
精细能力指的是发现细微差别的视觉注意能力,我把这种训练分为日常训练和做题训练两部分。
日常训练中,我们可以试试做一些精细活。
比如说家里要煮个绿豆汤,挑出绿豆里的小石子和坏豆子;洗菜的时候怎么把每一棵菜都洗干净。
这听上去也很容易,但是如果粗心的人来做的话,还真不一定能做好。
所以平时就从这些简单的精细活做训练,把精细能力渗透进生活。
做题的时候,我们怎么训练自己的细心能力?
我一般会和自己来约法三章:
第一条:看清题目中的关键词,别急着做题;
第二条:一定要打草稿;
第三条:事后要认真检查。
你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老看错题?题目明明让你选的是不符合条件的,可是你少看了一个“不”字就选成了符合条件的。
这道题要问“为什么”,结果你答成了“怎么做”?
这都是审题不仔细,草草的看了一眼题目就直接下笔去写了。
可是越是这个时候,我们就越是要反复的提醒自己,一定要停下来、先审题。
不管这道题以前是不是做过,这道题是不这很简单,都一定要认真审题。
来,教你一个审题小妙招:
把题目里的关键字都圈出来,就像我写文章这样,帮助自己迅速抓住重点。
“好心性不如烂笔头”,计算的时候别老想着口算心算,一定要把解题步骤都写在草稿纸上。
但不要演算过程写在试卷上,那样会看着比较乱,回头检查的时候,也不好找;写在草稿纸上,我们的步骤会非常清晰,检查的时候不用再算一遍,直接核对步骤,马上就能找到自己哪一步是错的。
马虎并不可怕,就怕是马虎到检查都检查不出来,所以检查的时候绝不能走马观花。
以数学为例,要先检查一下①审题有没有错。
审题没错以后,再看看②问题里的基本概念。
比如说问题里问你:以下选项中的二次函数有几个?你就得回想一下二次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如果遇到定理公式题,要检查③此题符不符合使用定理公式的条件。
有一些题还要检查④特殊值、极端值。
对于这种视觉注意力不足的马虎,最重要的是:绝不能疏忽大意,抱着侥幸心理,觉得不一定会出错。
◇ 02 ◇
能力错觉
我们再来聊马虎的第二种情况——能力错觉——我们老是认为自己学会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只是浮于表面的模仿。
在我看来,除了视觉原因之外,其余所有的马虎都是能力问题,是平时学的不够扎实。
就像立体几何课上,看老师做了一个三垂线的方法,你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巧妙,自己学会照搬照用,于是你就认为一招鲜吃遍天了,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就模仿着做这个垂线。
可是实际上,你并不知道这个作法有哪些限定条件,它的巧妙之处到底在哪里,你只是盲目的去套用这个知识点,对你来说这个知识点根本没有做到内化。
针对这种情况,我的解决方法就是错题归纳。
我们事先要准备一个错题本,然后按照三步去发挥错题本的作用:
第一步,观察与记录。
我们要留心观察自己平时都是怎么粗心的,回忆当下的场景,然后可以按照——
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下,发生了什么情况,自己当时的状态又是怎么样……
这种格式,把自己粗心的现象给记录下来。
比如,某月某日数学考试的时候走神了,回过神来发现时间已经不够了,心一急就看错了题。
还有这次做错的题,也要记录下来。
把粗心的场景和错题都记录下来之后,第二步,分类归因。
像我每隔一个月就要回顾一次错题本,对于自己记下来的现象和错题,分析它们为什么会发生。
比如说计算错误,那自己有哪几种情况呢?归纳之后就会发现:
有的是跳题移项;
有的是看错符号;
有的是抄漏数字……
每一种粗心的背后,其实都是有一种能力的薄弱。
比如,跳题是因为视觉习惯不好看错行;抄漏数字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找到了能力短板之后,就是第三步,克服问题。
一般我都会这样对自己说,马虎就是不扎实,马虎就是不真懂——我这样下定义就是不给自己任何推卸责任的机会。
只有把一切都推翻重来,让自己重新去学习,去掌握这个知识——从这个知识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到这个知识点是怎么去应用的——从头到尾研究一遍,这样才能够疏导打通问题。
∵
在基本克服马虎大意之后,要逐渐养成好的做题习惯。
比如:
平时做练习的时候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做完题之后,不要急着去翻答案,而是要自己先思考,先检查。
哪怕是看到了答案,也要多想想这个答案的由来,而不是看到答案觉得自己会了、行了。
如果你真的能够按照这样一步一步去做的话,其实粗心的毛病就能改掉大半了。
未来可期、祝你成功!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