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说出要求,有那么强的羞耻感?

文/龙爸开讲
为什么我们说出要求有那么强的羞耻感?
如果你傍晚时吃的晚饭,到睡觉时往往就会饥肠辘辘。
于是,就会想:
我太饿了,想吃薯条。
结果无非是两个,点个外卖,那就可以心满意足。
可是,如果你被睡前吃东西不健康这样的理念所纠缠,那只能是舍弃这个愿意,只能肚子憋憋地洗洗睡了。
你看,到目前为止,不管是你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这个需求跟羞耻感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
◇ 01 ◇
当需求遇上羞耻
那么,什么情况下有需求就会感到羞耻呢?
比如:
一想到要吃薯条,就在心里痛批自己:过得这么穷,还吃薯条?真是个败家玩意儿。
或者,跑到薯条店,发现居然打烊了,于是便开始疯狂脑补:薯条店都不开门,原来我真的是不配吃薯条哟!
或者,为自己的失败而过度自责:连深夜薯条店不开门这种事情都想不到,唉!我真的是太无能了。
看到了吧?当正常需求,或者失败原因,与“我贪婪”、“我不配”、“我无能”这样的想法联系到一起时,羞耻感便油然而生。
这个案例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吃一个炸薯条怎么就跟自我价值八爪在一起了呢?
事实就是如此,个体的自我否定往往就源于一些细微的事情,然后就管不住地脑补出来乱七八糟的念头。
比如:
你这孩子太不懂事了,我们这么辛苦,你怎么好意思是出这种要求?
她都不愿看我一眼,果然还是我不够好。
唉,早应该知道他不会答应我,我真是笨死了,就不应该期待的,否则也不会这样难受。
想必你已经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了,产生需求并不会伴随着羞耻感。
但是,如果我们把需求或挫败,与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挂钩……
这背后的逻辑是,在不少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很少体验到过无限满足(当然,这也不太现实),他们的需求总是跟一些价值判断捆绑在一起的。
◇ 02 ◇
羞耻感的产生过程
比如,小孩子想吃糖、玩乐高,这都是很正常的需求。
但是,父母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往往会对这些需求予以限制或否决,这也不算是过分。
毕竟,糖吃多了会坏牙,一套乐高要不少钱,大部分家庭是没有经济能力买太多的。
父母比较合适的回应是:
你可以吃糖,但是一天只能吃3粒。
因为吃多了会有蛀牙。你可以买乐高,但两个月最多买一套。
因为预算有限,你最好挑一个最喜爱的。
在家庭条件更差的情况下,父母会直接说我们买不起乐高。
当然,他也可以委婉地说:
你想要这很正常,但是很遗憾我们的家庭条件不允许,你愿意看看别的玩具吗?
这些回应都算是适当的,并不会引起孩子的羞耻。
但是,如果父母这样回应呢?
你这孩子真不懂事!不知道会糖会弄坏牙吗?
咱们家已经这么穷了,你居然还想买乐高,你也配!
孩子一点也不懂事,我们都这么辛苦了,你有一点孝心吗?
你不看看你的成绩,有脸要玩具吗?
父母这么一掺合,整个事情就变味儿了,需求就连结上了“不懂事”、“不配”、“没孝心”等让人羞耻不已的价值判断。
至此,孩子再也不敢要求任何东西、不能再提任何愿望。
◇ 03 ◇
羞耻感的伤害
当需求与羞耻扯上关系后,会怎样影响我们的人生呢?
这种挂钩产生之后,人们可能会极力避免产生、表达需求,以避免感到羞耻。
然而,产生需求并期待被满足是我们每个人天生的欲望。
纯粹压抑它们是绝对不成的,于是人们会发展出各种“间接”表达需求的机制:
一些人会期待别人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自己没有说出需求,就会“不请自来”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一些人会把自己的需求转化为别人的义务,认为并不是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别人就“应该”为自己做什么。
这些“间接”的机制就是因为不够直接,往往时而奏效、时而不灵。
而且,常常会模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让关系中的另一方感到受操纵和道德绑架,从而失去信誉,甚至毁坏人际关系。
如此一来,就会带来更多的挫败,会让当事人愈发羞耻,愈发不敢直接表达需求,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如何破解这个恶性循环?
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开始尝试大声把需求说出来。
这个过程里要克服很多羞耻感,有些人会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去一起面对一个人不敢去面对的感受。
愿你无论是想要吃薯条,还是想要被爱,都能大声说出来。
说出来需求,可能并不会被满足,但是那和你好不好没有关系。
产生需求、偶尔失望,这和饿了想吃薯条,有时候却吃不到一样,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